上海大学:研发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检测神经系统疾病生物标志物

电子说

1.3w人已加入

描述

传感新品

【上海大学:研发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检测神经系统疾病生物标志物】

神经丝蛋白轻链(NEFL)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白细胞介素-6(IL-6)也与神经炎症密切相关。尤其是NEFL和IL-6是已知的两种丰度最低的神经系统疾病蛋白标志物,其检测对这类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预测非常重要。然而,血清中低浓度NEFL和IL-6的定量检测仍然相当困难,尤其是在护理点测试(POCT)中。            

上海大学宋世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Hong Jiang开发了一种便携式、灵敏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该生物传感器与智能手机相结合,可应用于多种场景,用于NEFL和IL-6的定量检测,满足POCT的需求。其在2小时内检测到6 μL血清中低至5.22 pg/mL的NEFL和低至3.69 pg/mL的IL-6,这表明该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血清系统中工作良。 

生物传感器

要点1. 作者报道了一种新型便携式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用于快速现场检测血液中的NEFL和IL-6。利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实现对这两种生物标志物的高灵敏度和便携式检测,因为它们具有易于集成和小型化的特性,可以与移动终端设备顺利结合,更适合POCT。            

要点2. 作者在双通道电极上设计了双抗体夹心结构,使用智能手机采集电化学生物传感信号。在设计中,捕获抗体固定在电极表面并捕获血液中的靶标,然后生物素化检测抗体与链亲和素-多辣根过氧化氢酶结合放大信号,从而提高生物传感器的灵敏度。           

 要点3. 该传感器在2小时内检测到6 μL血清中低至5.22 pg/mL的NEFL和低至3.69 pg/mL的IL-6,表明该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血清系统中工作良好。结果还表明,对血清样品的检测能力优于高灵敏度ELISA。

重要的是,通过检测血清中的NEFL和IL-6,该生物传感器显示了其在POCT模型中检测所有已知神经疾病生物标志物的潜力,使其有可能对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进行大规模筛查。            研究图文                

生物传感器

图1. NEFL和IL-6的测定。

生物传感器

图2. NEFL的捕获抗体(A)和检测抗体(B)的浓度的优化,SA-poly-HRP 80(C),阻断溶液的类型(D)以及它们的浓度(E)和阻断时间(F)。    

生物传感器

图3. IL-6蛋白捕获抗体(A)和IL-6蛋白检测抗体(B)的浓度的优化。封闭溶液的类型(C)和封闭时间(D)。    

生物传感器

图4. 基于电化学生物传感器(A)和ELISA(B)的NEFL检测的剂量-反应曲线。基于电化学生物传感器(C)和ELISA(D)的IL-6检测的剂量-反应曲线。

【思特威推出国产 13MP 手机图像传感器 SC130HS,预计 Q3 量产】

 6 月 27 日消息,国产 CMOS 图像传感器供应商思特威今日推出手机应用系列 13MP 分辨率 1/3.06 英寸图像传感器新品 —— SC130HS,可用于高端手机前摄、主流手机主摄等。

生物传感器

据介绍,SC130HS 是思特威首颗基于 SmartClarity-XL 工艺平台打造的手机图像传感器,采用 55nm Stacked BSI 工艺制程,搭载了 SFCPixel、PixGain HDR 等思特威成像技术和工艺。

SC130HS 采用思特威 SFCPixel 技术,在感光性能方面获得提升。相较行业同规格单层 BSI 产品,SC130HS 的感光度和量子效率(QE)分别提升约 25% 和 12%。

生物传感器

SC130HS 拥有 PixGain HDR 和 Staggered HDR 两种模式,在复杂光线环境下拍摄时,号称能保留画面明暗细节。

为提升影像清晰度和质量,SC130HS 配备了 CMS2 和 CMS4 两种相关多采样(CMS)模式,可进一步降低动态噪声。相较行业同规格单层 BSI 产品,SC130HS 的读取噪声(RN)和 PRNU 号称分别降低约 20% 和 38%。在 60℃高温条件下,其暗电流(DC)、白点(White Pixel)分别相对降低约 22% 和 71%,其 DSNU 降低约 57%。

生物传感器

SC130HS 可支持多种格式的高帧率影像输出,包括 13MP 全分辨率视频(普通模式:60fps;HDR 模式:30fps)、1080P 120fps 和 720P 240fps 慢动作视频等。

此外,SC130HS 支持 PDAF 相位检测对焦,在暗光或移动场景下皆可实现快速对焦。SC130HS 的芯片尺寸为 5350μm*4350μm,可用于打造小体积的智能手机摄像头模组。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措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