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无线
阿里怀揣着使用率极高、形成了巨额资金池的支付宝,苹果拥有Apple Pay模式的移动支付,阿里和苹果眉来眼去让人产生了无限遐想。
不过,所有想象的基石,还得从Apple Pay模式的巨大“能量”说起。
很多人认为TouchID指纹识别、Token令牌映射信用卡信息、Token令牌安全传输和还原机制,这些牛逼闪闪、极大地提升了移动支付安全性的新技术,是Apple Pay模式拥有巨大优势的原因。这些仅仅是手段罢了。真正重要的问题:消费者获得了赊账的支付便利,信用卡组织、银行、商户各自从刷卡手续费中分得了一杯羹,它们已经组成了一个闭环的支付生态,为什么还会接受一个新成员闯进来分一杯羹?
凡合作,基础必然是利益。对于消费者,Apple Pay带来了这些:
超高的安全性。现金的风险在于假钞,刷卡的风险在于盗卡,Apple Pay是移动支付,本质上是将信用卡虚拟化到手机上的网络支付,主要的风险在于账户盗用。Apple Pay相比之前的网络支付方案,账户鉴识方式从“账号+密码”变为“Token令牌+指纹”,盗用的难度更大,安全性更高。之前黑客通过网络钓鱼攻击可以窃取账户信息,Apple Pay则将指纹签名和信用卡信息以硬件加密形式保留在设备本地,盗窃云端数据没有任何意义,而破解设备端获得账户信息从目前看几乎不可能(需要 TouchID指纹信息和还原设备存储的Token令牌信息,一个是ARM芯片级加密,一个是NFC芯片加密+Token网络匹配加密)。综合来看,Apple Pay是目前安全性最高的网络支付方案。
支付更便捷。没有Apple Pay之前,手机是移动上网和通信工具,信用卡是信用卡,出门前两者你都得带。现在只需一部集成了信用卡功用的手机,iPhone,明显更方便了。 Apple Pay不仅是节省了携带几张实物卡,避免了信用卡遗失和被盗刷的风险,整个移动支付流程还相当快:从裤兜里或挎包里掏出手机,无需打开特定应用直接靠近 POS机,手机会自动弹出支付界面,手指放在Home键停留1秒左右,支付就完成了。相比信用卡,从包里翻出来——刷卡——输入密码——签名,只快不慢; 对比其他的移动线下支付,比如超声波、二维码扫码支付就更快了。
不过,光是支付更安全、更便捷、体验更好,让消费者受益,就可以改变业已形成的支付体系吗?恐怕还不够。Apple Pay要闯进来,最少得保证对支付链条上每个参与者都是“无害的”,而触动了原有的利益分配格局,必然得回报以更大的预期收益。苹果与信用卡组织、与终端 POS机商户的谈判筹码,是巨量且优质的iPhone用户,以及极低的Apple Pay移动支付实现成本:POS机原本就有NFC功能,终端商户没有新增任何成本。映射信用卡信息,执行Token令牌匹配机制服务器,接入信用卡网络,与技术改造相关,成本不是关键而是方案难度,大部分已由苹果自己搞定,银行和信用卡组织没花什么力气。
现在明白为什么Apple Pay模式的移动支付一经推出就显现出巨大优势:Apple Pay没有颠覆原有的支付链条,而是尽量保持原有形态的情况下,新增一个环节(即苹果)来强化这个链条,尽可能让链条上每个参与者获取比原先更大的收益。
当然,即使是这样,美国也有诸如连锁药店 Rite Aid、零售药店巨头 CVS 、11万线下门店加盟的零售商组织 Merchant Customer Exchange(MCX)主动拒绝Apple Pay,它们妄图研发自主支付系统,独占移动支付的细分市场收益。相比苹果,它们是否有能力独立建立一个安全且便捷的支付体系,还要重新打通整个支付链条的其它环节,可能性恐怕很小。一旦尝试失败,或者收益还比不上接受Apple Pay模式,它们一定还会乖乖地回到谈判桌前。
苹果一开始并没有把专注点放在攫取控制权、最大化自身收益上,反而更关心提升消费者的支付体验,以及支付链条的其它参与者能否能获取更大的利益,这才赋予了Apple Pay摧枯拉朽的能力。从消费者、到商家、信用卡组织、银行,都没有理由不对Apple Pay敞开怀抱。
对比之下,国内互联网公司推广移动支付,与其“标新立异”采用声纹支付、二维码扫码等技术来确立“自己的新标准”,花重金重塑一个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封闭支付链条,还不如好好学学苹果Apple Pay的模式。技术差一点不要紧,推动EMVCo新标准、将Token验证服务器接入支付网络也非必须,关键还是得学会给别人降低成本,想方设法为对方带来收益,你才可能挤进一个过时、固化、垄断、甚至是腐朽的封闭圈子。马云之前做淘宝做支付宝,让政府少收了税,让银行吸收的存款减少,不照样做起来了。政策层绕不开那是因为你只让别人看到了风险。与此同理,颠覆“支付”,一步到位不现实,先让旧势力吸纳自己,曲线救国才真正可行。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