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一格的骁龙810 或开启芯片差异化竞争序幕

处理器/DSP

891人已加入

描述

  近日,美国芯片制造商高通表示,将在最新的旗舰级手机处理器骁龙810中添加Kill-Switch硬件模块。高通官方表示全新的硬件解决方案将极大地减少用户信息外泄的风险。这是高通继Quick Charge 2.0之后,再次增强了手机CPU的扩展功能。

  在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的今天,用户对于手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人们每日生活的必需品,这种高要求针对的不仅是手机的易用性和功能性,手机信息的安全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去年发生的大量关于网络安全以及用户私密信息被盗事件,例如iCloud用户数据被盗,索尼遭到黑客袭击,国内12306网站一万多名用户数据被盗等,这些虽然与智能手机并没有多大关系,但是无形中加强了用户对个人信息安全性的担忧。

  这种担心并不是空穴来风。在之前诺基亚功能机时代,手机存储的数据仅仅是一些图片和文本信息,手机丢失会被盗之后,用户面对损失的可能就是一台手机、通讯录和一些照片。但是在今天,以智能手机为媒介的移动支付的兴起,用户所有的隐秘信息都将存储在手机上。如果手机一旦丢失或被盗,不像以前我们面对的仅是再次购机的成本以及通信录和相片的数据丢失,手机上存储的银行卡号和密码将更让人惊惶不安。

  其实高通并不是第一个为保护用户手机隐私安全提供解决方案的的厂家。苹果和谷歌之前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分别在iOS和Android都添加了相应的安全模块,允许用户在手机丢失之后,通过苹果或安卓账号远程删除隐私数据或者直接锁死手机。苹果在2013年为iPhone设备增加了“Activation Lock”防盗锁定,据调查显示,2014年1至5月期间iPhone盗窃数下降了19%,旧金山地区甚至下降了38%。而安卓的动作显得有点迟钝,在最新安卓5.0中,才新增了“Factory Reset Protection(重置出厂保护)”选项,对大多数用户而言,还是要等几个月,谷歌对于安卓5.0的推送还要一段时间。

  

  苹果iPhone中Find My iPhone应用

  

  安卓5.0 Factory Reset Protection

  

  不同于安卓和iOS基于操作系统的软件解决方案,高通的Kill-Switch是基于手机CPU的硬件解决方案。这对广大用户而言是一个利好消息,毕竟通过软件锁死手机还需要经过一系列设置,并且还要求手机没有越狱。尤其对国内用户而言,鉴于国内网络和智能机市场的封闭性,在Gmail服务器的连接时断时续,谷歌服务基本无法正常使用的情况下,普通消费者是很难有意愿专门申请一个Google Play的账号(安卓是需要谷歌账号才能使用Factory Reset Protection)。

  高通直接在骁龙810上添加远程手机锁死功能,使得用户无论使用任何操作系统,只要是基于骁龙810的终端,都可以远程一键锁死手机。

  与软件方法类似,高通的“SafeSwitch”提供用户远程定位、锁定和删除隐私信息。而根据官方的解释,为了避免手机芯片遭到替换,SafeSwitch能做的可能更多,它可以同时保护手机固件、防止CPU被替换以及锁住手机的关键部件(如摄像头,传感器等)。

  更让人惊讶的是,在手机失而复得之后,用户可以根据之前所设定的密码进行设备的重新激活,还可以再次恢复之前的数据(根据这项声明,不难猜测用户需要提前对自己的数据进行备份)。SafeSwitch还能阻止那些在后台偷窃用户隐私的恶意软件。

  值得注意的是,骁龙810是2015年高通的旗舰级产品,而配备这种芯片的智能手机必定售价不菲(在2015CES上展出的LG G Flex 2使用的就是骁龙810),而这类终端的使用者将更加在意手机上的隐私信息,这使得外界难免猜测高通的“险恶”用心,极有可能打着SafeSwitch旗号收集用户信息。

  

  LG G Flex 2

  但是高通好像目的并不在此,同时做出的特别声明平息了外界的猜测,“以上所有的这些功能需要第三方的APP才能实现。”也就是说,高通并不会定制一个自家的APP,来实现上述功能。这样看来,SafeSwitch可能并不是一个类似iCloud的备份平台,更像是提供给第三方的一个开发平台,开发者们可以开发基于SafeSwitch的相应安全APP。不得不说,这比安卓要更加方便,后者是直接将这个功能集成在了系统中,类似的安全软件在非root 的安卓手机上无法获得响应权限。

  高通并没有对这项功能后续发展做过多解读,也没有明确SafeSwitch会不会出现在其他中低端 CPU上。笔者猜测,高通推出SafeSwitch功能一方面可能是想要与苹果处理器形成差异化竞争,进一步提高安卓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可能是考虑到安卓和Windows Phone经销商们的诉求。

  手机日趋同质化的宣传并不是只有中国才有的现象,2K屏幕、8核cpu、高容量电池,这些雷同而缺少新意的宣传遍及全球各地,连业界翘楚苹果都打出了“Bigger than bigger”的标语,CPU的频率从单核1GHz到如今的八核2GHz,消费者对这种数字游戏已经视觉疲劳了,实在无法让人提起更换手机的动力。而如今 SafeSwitch功能对于安卓和Windows Phone经销商来说,骁龙810的新特性使他们在产品宣传时,更能吸引消费者眼球。

  这其实不是高通第一次干这种事情了,之前的“Quick Charge”不知道各位可还记得?还是一个高通提出的基于手机CPU的解决方案,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手机电池容量不足的问题。通过使用特定充电头提升充电电流的快速充电解决方案在去年的旗舰机上出现的频率真是不知繁几,虽然技术上实现并不复杂,可是Quick Charge一经推出就被那些经销商们吹得天花乱坠。由此可见,经销商们对千篇一律的宣传也已累觉不爱,不然也不会对一个小小的技术创新紧抓不放。而 SafeSwitch将很有可能代替Quick Charge,引爆下一轮手机卖点。

  

  Quick Charge2.0

  对于Windows Phone而言,这项创新的吸引力将更大。不同于谷歌和苹果(两者先后在2013、14年已经在各自的操作系统中集成了相关功能),微软很久之前就承诺在 Windows Phone8.1中添加Kill-Switch模块,但迟迟没有动静,之后又宣布将在Windows10实现该功能,可是到那个时候又有谁会关心?毕竟在骁龙810这款将要发售的产品上已经实现了SafeSwitch。

  虽然本文的讨论仅仅局限于骁龙810这一款产品,但是高通其他产品还是值得期待。随着这项技术的成熟,高通旗下中低端芯片极有可能也会添加上此类功能,SafeSwitch同时也会影响其他的芯片厂商,使得此类特性成为手机处理器基本功能之一。

  最近高通在处理器上做了不少文章,对于产品的宣传似乎不再局限于功率、核心数、频率等等,更多地是在向大众传播一种不一样的消费观念。这种观念从来没有出现在芯片市场,即:个性化和产品差异性。以往芯片厂家打出的旗号都是低功率、高频率,高度同质化的产品不光让大众对CPU的更新换代丧失了兴趣,给芯片厂家也造成了很大的研发压力。

  高通另辟蹊径的做法值得借鉴。从去年的Quick Charge到今年的SafeSwitch,不仅解决了智能手机的固有弊端,同时也给了消费者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一策略的优势极其明显,在摩尔定律失效的今天,CPU性能过剩,不停地比拼处理器频率和纳米数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意义,CPU的运算功能已经大大的超过了消费者日常需要,而且随着协处理器的兴起,CPU的运算能力将得到进一步的释放,单纯的提升CPU频率意义并不大。此时如果能发掘出消费者痛点,针对性的推出具有不同功能的CPU,手机厂商可以根据不同的CPU特性,推出侧重点不同的手机,不光是对于手机产业是一针强心剂,对后续的物联网和可穿戴设备的兴起也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高通之所以能游刃有余的添加这些附加模块,除了正中消费者和厂家痛点之外,更重要是得益于它在移动产业的影响力:如神一般,无所不能,无处不在。即便是自己设计移动处理器的苹果公司,他们也不得不使用高通LTE调制解调器。三星也一样,在美国和其他市场中,三星Exynos芯片也都是被高通骁龙芯片代替。

  其他芯片厂家如想用相同的方式竞争,会面临更大的风险,技术差距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很难说服手机厂商采购这类新品。但是定制化从智能手机深入到手机CPU的趋势不可避免,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企图继续用更高的CPU频率与高通竞争,恐怕只能看着高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一骑绝尘。

  编者结语:

  在当今消费者为王的时代,手机终端的品牌溢价不仅表现在终端制造商,大众更加在意的是关键手机部件的品牌,“屏是什么屏?康宁大猩猩;核是什么核?高通八核芯。”也正因为此,国产终端,例如:小米、一加、魅族、锤子等,得以很快进入消费者视野,一开始由于自身的品牌知名度有限,而选择通过使用其他业界顶级部件来宣传自家产品。

  这样的做法本无可厚非,可是当国外的芯片厂商都开始为手机提供新亮点的时候,国内还在比拼着大屏、8核、千元机,实在有点说不过去了。当然,国内还是存在很多富有创新意识的手机制造商,例如荣耀的双摄像头(超过HTC ONE M8)和vivo的闪充技术(与QuickCharge相比降低了适用性,但换来了更快的充电效率提升)。

  牛顿曾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对于那些披着互联网皮的硬件厂家,还有一个道理需要明白:千里之行,终归要始于足下;千里之堤,一不小心就将毁于蚁穴。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