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新闻
在2014年6月9日的两院院士大会上,******讲到“机器人革命”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一个重要切入点,要花大力气把中国的机器人搞上去,尽可能多的占领市场。上有所好,下必甚之。一场轰轰烈烈的机器人革命在中国各大主要城市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
企业通过不同方式涉足机器人产业的局面近乎疯狂。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底,有70余家上市公司并购或者投资了机器人、智能自动化项目,而中国机器人相关企业的数量甚至超过了4000家。据预测到2020年国内机器人系统集成市场将达到2000亿元,其中一般制造业1400亿元,汽车行业600亿元,预计未来5年一般制造业的自动化需求将快速增长,市场需求将明显超越汽车行业,市场规模占比将达到70%。
但中国机器人产业的迅猛发展,在业内人士看来并不是一件好事,甚至表示担忧。在中国大力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同时,中国也出现了几大消极派别,阻碍着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平庸派:得过且过 不思进取
中国的机器人市场一片热火朝天,中国的机器人企业也不少,但实际上,中国很难有机器人企业拿出完全国产的机器人产品。中国守着一个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却处处受国外品牌的挤压,处于被动地位。
在工业机器人成本中,成本占比最高的为减速机,约占35%,伺服电机约占25%,控制器约占15%,机器人本体在总成本中占比不到25%。若缺乏核心技术,本体机器人企业可掌控利润着实有限。
行业内部人士并不讳言核心技术的缺乏,RV减速机、谐波减速器、伺服电机与驱动、控制器等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技术仍跟国外品牌有相当差距,国内多数机器人企业聚集在机器人本体等领域争夺菲薄的利润,挣扎在盈亏线上。
种种因素加起来,导致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厂商对核心零部件的采购价通常远高于国际品牌工业机器人厂商,传递到终端就是价格竞争力并不是很强或者只能选择性能难以保证的自主品牌零部件。
目前国内机器人企业只有广州数控、南京埃斯顿、沈阳新松机器人等少数公司在进行控制系统、驱动和伺服电机等核心零部件自主研发。不少国内企业只是购买进口零部件后集成组装机器人,缺乏核心技术。业内人士担忧,长此以往,“核心零部件之短”将致本土企业生存空间被挤压,由于缺乏核心零部件技术,我国企业在采购中议价空间狭窄,导致成本居高不下,市场竞争力不强。
朦胧派:只讲理想 不管现实
工业机器人单体的竞争主要集中在集成应用、主机成本和可靠性三方面,外资厂商技术保持领先,且规模化生产,一直保持绝对成本优势,现阶段国内机器人主要的技术瓶颈是核心技术与国际主要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核心技术如果通过进口来解决,导致的必然结果是成本升高,最终使得自身产品缺乏竞争力。
国内外的真正差距不在机器人本体,单说机器人,这只是完成了三分之一不到,还有大量的应用开发没做,而各个行业的特殊技术是不一样的。以焊接为例,就有电焊、弧焊几种,每一个加工部件都不一样,各个技术应用配套有没有跟上?
但现实情况是,目前国内造出的机器人,实际可能没办法投入使用,“就像是一个玩具,形式上是机器人了,但产线技术还没解决,终端用户还有稳定性的问题,而现在做出的机器人,一百台有一百个样子,怎么实现稳定?”
机器人要发展,关键是应用,技术应用配套没跟上,造出来卖给谁?若应对不当,谁又能保证机器人产业不会落到和汽车产业类似的下场?
机器人代替人工,主要解决三个层次问题,即人干不了(特种机器人)、人干不好(汽车等高端领域)和人不想干(国内一般制造业)的,“现在到了人不想干的阶段,需要用到大量的机器人”。
不是每个领域都要用机器人替代人力的。人没有机器人的高精度,但有适应力;有些领域,让机器人做会非常复杂 ,要加非常多的传感器、测力度,只有信息量足够大的情况下才能进行数字化,但很多应用领域,是不能数学建模的。
投机派:只搞投机 不讲发展
国内机器人产业发展有很多不健康的地方,必须予以纠正。政府干预过多,补贴不合理,企业一哄而上,无法形成优胜劣汰机制,如同当初的汽车产业园,有条件没条件都要上,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各地比较优势无法凸显。
中国政府在以举国之力培育机器人产业,机器人行业已成为2011-2015年的五年计划中的发展重点之一。为加速工业机器人的普及,一些地方政府对制造业企业应用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均给予相关补贴。以至于很多国产机器人厂商仅仅是参加了下展会就可以向政府申请高额补助金。这就造成了涌入机器人产业的企业,很大一部分是奔着国家补贴去的。过于丰厚的援助金反而成为中国国产机器人水平提升的阻碍。
很多企业上机器人项目,都是在玩机器人概念,其实是在变相地圈国家的钱,这些企业大部分不是做机器人的,这帮人不会把心思放在产业发展上。
现在的机器人行业已经开始走入风电、光伏等的老路,企业在无利润情况下运营,如果没有持续的资金追加,单靠国家的补助,是不可能撑下去了。现在企业的样机还没做完,包括风投、PE还在套钱,等透支得很厉害了,这些人也就撤了。
机器人产业的大机遇可能又变成一个产业大泡沫。
学院派:只搞学术 不搞应用
学院派是我国技术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机器人发展也是如此,但从当前的情况来来,很多学者并不是为了做研究而做技术,这中间夹着这一些别的利益。机器人产业缺乏核心技术,对于工业基础薄弱的国家,这并不奇怪,但以非产业主导的研究、以评职称为主忽视市场的做法亟须纠正。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863计划启动之初,机器人就被列入重点攻关领域;“七五”以来,机器人产业亦始终榜上有名,“十二五”规划中更将其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但近30年过去,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技术却依然攻而不克、制而不精。
一名参与过863计划机器人项目的科学家说,863计划在推动机器人发展中有积极作用,不过也走了不少弯路。
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的“863”攻关似乎没有根本突破,拿到资金发表论文就束之高阁。一位机器人厂商直言,对一些高校和企业而言,科研项目就是拿钱工具。“我们曾与某高校合作,项目到手就开始分钱,真正用于研发的不足一成,效果可想而知。”
机器人产业专利多,有业内人士直言,国内专利多,国际专利少,转化价值不大,这些专利还是拿来报喜用的,是拿来争取项目、评职称用的,不是市场化用的。 2014年国际机器人协会发布的报告认为,中国机器人产业缺少技术创新,包括创新思想和创造性成就;没有可以参与国际竞争的骨干企业,规模普遍很小,关键部件品质和可靠性落后世界先进水平5到10年。一些地方政府、企业的大规模机器人替代计划迟迟难以出台,就是因为缺少可以市场化的产品。
中国机器人要发展,必须正视中国当前存在的不足。当国产机器人厂家可以潜心做核心技术;集成商可以深究市场应用需求,研究院校可以静下心来搞科研,并思考着如何把科技成果变成现实;一门心思想钻国家政策空子的投机倒把派都消失的无影无踪了,中国的机器人产业也就到了爆发的时候了。
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真正达到这一个理想状况,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任重而道远。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