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M网络依然受青睐,4G/3G信号不稳定?

移动通信

298人已加入

描述

  据工信部数据,2014年2G移动电话用户减少1.24亿户,是2013年净减数的2.4倍,占移动电话用户的比重由2013年的67.3%下降至 54.7%。4G用户发展速度超过3G用户,新增4G和3G移动电话用户分别为9728.4和8364.4万户,总数分别达到9728.4和 48525.5万户,在移动电话用户中的渗透率达到7.6%和37.7%。从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使用2G网络的用户已经不再增长,甚至还在减少,但绝对人 数仍然非常可观。3G发展这么多年了,4G发展时间虽不长,但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人在坚持2G GSM网络呢?

  无上网需求

  3G/4G最显著的特点是上网快,而GSM网络的显著特点是网速慢,但得宜于多年的基础设施建设,GSM的通话质量非常好,因此特别适合那些对网络没有要求或者要求较低,只需要基础通话的客户,比如老年人:他们大多使用功能机,只需能保证电话和短信的正常使用。还有就是很多商人,他们的资费套餐往往侧重于免费的通话时间,通常这类人不止一张电话卡,所以经常打电话的那张卡也不必纠结是否4G/3G。还有身边那些基本完全覆盖wifi的用户,他们也不用在意什么4G/3G,反正wifi够快也无限流量。

  不想买定制机

  移动或者联通的手机还好,大多是由手机厂商直接销售,用户可以随意选择自己喜欢的手机。但电信用户可就没这么幸福了,由于电信手机大多数是运营商所定制,因此什么丑到爆的logo、一堆运营商软件等都往手机上加,再加上用户对定制机固有的偏见,因此很多用户宁愿不用3G或者4G也不买这类定制机型。但好在这两年来,全网通手机越来越多,总算给电信用户带来了一些福音,以后电信用户再也不用忍受那些有着丑陋logo和一大堆捆绑软件的痛苦了。

  GSM套餐资费相对便宜

  GSM相比现在的4G套餐要便宜得多,很多用户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迟迟没有升级,4G套餐的确是有资费较为便宜的,但却是以少得可怜的流量为代价。用着4G,但却没有流量,那何必要用4G?等到4G资费大幅降低,升级的用户才会更多。

  4G/3G信号不稳定

  这一点相信正在使用3G或者4G的各位深有体会,特别是4G,在地铁上、火车上、电梯里等地方时不时会出现丢失信号的形象,这是因为4G正处在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因此覆盖范围及质量仍有缺陷,比如小编在学校的一些地方就无法使用4G,甚至3G都有压力。但2G却可以说是毫无压力,因此除非是那些地理条件过于恶劣,无法建设基站,或者是屏蔽了信号的那些地方,否则在2G环境下,用户完全不用担心会掉线。

  据IDG新闻社的报道,全球诸多GSM网络运营商,已经将2017年确定为关闭GSM网络的年份,但小编觉得受制于我国的地理环境等其他因素,2017年恐怕难以实现这个目标,但4G取代2G是大势所趋,而在这一天到来,踏踏实实实现4G的广覆盖才是王道。

  全球GSM网络退市,中国怎么办?

  随着4G的快速普及,预期GSM网络将加速在全球退出市场服务,那么问题是中国会怎么办?——笔者认为GSM网络在中国至少还有十年的生命期,我是指GSM网络完全退出服务的时间。

  按照ITU的设想,在2020年,5G就能够在全球商用了,难道在中国,移动通信产业真的会四世同堂吗?对这个判断我自己也很惊讶,但是回顾历史和正视现实,GSM网络在中国至少还能存活十年的观点并非耸人听闻。

  国外运营商关闭GSM网络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网络的维护成本与收入相比严重背离,维持这个网络的存在已经没有必要,比如澳洲电讯在2014年曾经表示,GSM占全部流量的比例不足1%;另一个是为4G网络让路,腾出频谱给4G用。要知道在国外运营商每年是要向政府交纳巨额频谱费的。

  所以,市场经济中的企业考虑问题还是主要是经济利益,所以国外的运营商大都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GSM网络退服计划。

  与小灵通相比,GSM的退服显然是更加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其中涉及到以下问题:

  1)GSM频谱在4G时代的分配问题

  2)第三张FDD牌照发放的问题

  3)国有资本利益最大化的问题

  4)用户利益保障和服务质量投诉考核的问题

  5)三大运营商的市场竞争均衡的问题

  6)产业链配套服务的发展问题

  总之,GSM在中国的退服绝非一个简单的市场经济中企业理性决策的问题,所以在政府相关部门没有正式开始讨论之前,GSM退市的事情,不会提上运营商的议事日程。

  当然,如果GSM的大本营欧盟加快GSM网络退服进程,我相信中国的进程也许会加快,但是再快,GSM在中国至少还有十年的生命周期。

  随着4G加速普及,5G铺面而来,中国的移动通信将呈现四世同堂的宏伟壮观景象。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评论(0)
发评论
舒壮壮 2015-09-07
0 回复 举报
、看看 收起回复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