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新闻
近期,A股市场的大幅波动并没有影响集成电路行业中国资本海外并购的热度。近期,业界盛传紫光集团拟斥资230亿美元要约收购美光科技,引发了业内对该行业并购重组、做大做强的路径反思。
多位业内资深人士均表示,并购有助于填补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空白、完成初级阶段的布局、带来规模效应,但并购不能带来产业先进,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要追赶世界先进水平,还是要靠自己持续不断的研发投入。抓住下一代技术时机,做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级原创技术,才能让中国集成电路站到超越先进的层面。
海外并购成捷径
7月14日,有媒体报道称,紫光集团拟以每股21美元(较前一日收盘价17.61美元溢价19.3%)、总价230亿美元收购DRAM(存储器)巨头美光科技。对此,美光科技发言人称尚未收到紫光集团的收购要约,紫光则含糊回应以通告为准。消息传出后,紫光股份和美光科技的股价都有明显上涨。
对此,上证报记者采访多位业内人士获悉,紫光集团发出收购要约应该确有此事,但该项收购成行的可能性并不大。芯谋研究半导体产业总监王笑龙表示,“紫光发出要约是真的,但收购很难通过美国政府的批准,而美光科技在2013年收购了日本的尔必达,这使得该收购会更加复杂。”
另一位业内资深半导体人士也认为, “美国唯一担心的是中国集成电路技术掌握得太快,排除报价过低(美光价值超过380亿美元),如果被证明收购不会威胁到美国国防安全,或许有被批准的机会。”资料显示,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注重考查并购方企业控制权,会遵循国家安全战略,在保证国防安全前提下追求引入国外投资和经济安全之间的平衡。
自从集成电路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后,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境内外并购整合愈加热烈,在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下称“大基金”)引导下,民间资金积极参与到行业的并购重组,中国财团一夜间成为全球半导体领域的“财神爷”,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也似乎看到了黎明的曙光。
“并购确实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一条路径。”芯谋研究首席分析师顾文军表示,“通过并购国际巨头,发展存储器产业是正确的。”如武汉新芯自从去年牵手闪存大厂Spansion(飞索半导体)后,不久前即宣布其首个3D NAND产品将于2017年面世;武岳峰资本也在不久前力挫Sypress(赛普拉斯)购得SRAM(静态存储)厂商芯成半导体(ISSI),从而进入 DRAM产业领域。
在中科院微系统所工业研究院CEO杨潇看来,在大基金的引导下,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国际并购,有助于完成产业初级阶段布局、填补产业空白、带来规模效应。大基金的历史使命就是带领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完成底层的产业布局,这其中的中低端技术是可以通过并购取得的。
并购过热埋隐忧
“产业基础可以靠并购,产业先进只能靠自强。”上述业界人士在肯定海外并购策略的同时强调。
顾文军认为,“核心技术靠买是很难的,还是要坚持脚踏实地、自我发展。”同时警示中国资本的海外并购已经有点过热,已引起了全球业界的警觉和抵制。
浦东科投副总裁李亚军则笑言,“中国集成电路并购已进入并购国际公司的2.0阶段,标的价格和并购难度与并购澜起科技时早已是今非昔比。”
杨潇则表示,国外对集成电路核心技术的限制,不仅使我们有钱买不到先进的技术和企业,也使得国内集成电路产业想在当前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变得无比艰难。“但基础产业布局还是必需的,这也是并购的意义。”
“从商业角度讲,并购仅仅是成功了10%,如果自身能力不足,即便买到了,也有可能无法整合到位,这条捷径虽然可以走,但不能依赖。”一位业界资深人士提醒道。
杨潇进一步提出,对中国半导体来说,更为重要的是抓住当前的下一代技术时机,做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级原创技术,才能让中国集成电路站到超越先进的层面。在摩尔制程内,面对国际半导体巨头半个世纪的积累和持续高额的科研投入,中国的产业基础和科研投入都决定了很难望其项背、与其争锋,持续不断的研发投入也只能缩小与世界先进的差距。不过,在摩尔定律制程突破越来越难、半导体应用技术出现巨大转机的情况下,中国有望在“超越摩尔”领域出奇制胜,赶上甚至超越世界先进水平,比如基于物联网、人工智能的MCU(微控制器)、MEMS(传感器)、磁存储等领域。资料显示,随着硅片上线路的增加和晶圆制造不断攀升的成本,摩尔定律在指导更先进制程的发展上变得困难。基于此,业界提出“超越摩尔定律”,试图通过电路兼容、封装测试等技术,提高芯片功能和集成度并降低成本,从制程以外的更多途径来诠释和维护摩尔定律。
有着二十多年半导体行业工作经历的杨潇最后强调,半导体不同于互联网,不管是并购还是自强,都需要踏踏实实的“板凳要坐十年冷”,浮躁和投机有可能让这个产业离世界先进的距离更远。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