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技术创新构建智慧家庭

无线/传感

31人已加入

描述

  无线技术是一种能很快接入网并可向用户提供固定和移动接入服务,拥有覆盖范围广、扩容方便、可加密等特点的前端技术,正逐渐成为网络技术应用中的首选方案。当电缆走线不易实现时,无线技术通常都能够非常有效地解决问题,能方便的为移动用户和固定用户以及在用户之间提供通信服务,目前主要有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卫星通信系统、无线寻呼、集群调度实现方式。

  在物联网时代下,用户对无线技术的需求不断加强,万物互联构建智慧家庭已然是重要的发展趋势,如何通过无线技术有效的构建智慧家庭原生态,成了公众的焦点,为此,电子发烧友诚邀Marvell技术支持总监孟树共同探讨无线技术如何创新构建智慧家庭。

  

  Marvell技术支持总监孟树表示,目前IoT市场的主要无线连接是通过WiFi、蓝牙和ZigBee技术实现的,这三种技术已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

  细数无线技术发展方向 掌控产品线生态布局

  无线技术为何会出现三分天下的格局呢?孟总表示,WiFi连接智能手机或互联网时不需要网关,这就简化了连接的途径,WiFi正泛用于从家电、监控摄像头到玩具的各种IoT应用当中。出于同样的原因,蓝牙的情况也类似,所有移动设备都支持蓝牙,这些移动设备可以直接连接,不过蓝牙主要用于功耗较低的可穿戴设备和健身设备中。而ZigBee在家居自动化领域表现出色,例如连接照明系统和安防传感器,在这个领域中,成本和功耗是关键因素,同时需要网状网络。

  孟总进一步指出,这三种技术都有各自的优点,在物联网的风口中前景无限,Marvell在未来仍将重点关注于这三种无线互联技术的研发和整合,面向智能家居的各个细分领域,相信这3种技术将共存下去,并将实现互操作性,以向消费者提供最佳用户体验,并逐渐走向多样化发展格局。

  可以预见,将来会出现WiFi + ZigBee、WiFi + 蓝牙、ZigBee + 蓝牙、WiFi + ZigBee + 蓝牙以及其他整合模式。孟总表示,Marvell具备这样的整合能力,在单一芯片中整合不同的无线技术不仅能够降低系统成本,还能减小印刷电路板面积,并实现单一无线技术无法实现的全新用户体验。所有这些因素都有助于促进IoT应用得到广泛采用,如今对WiFi+蓝牙组合芯片的需求在日益增长,WiFi作为网络主干,而蓝牙则提供靠近检测与地理围栏功能,以实现基于位置的服务。出于同样原因,对ZigBee+蓝牙组合芯片也有类似需求,由于ZigBee(802.15.4)和蓝牙共用很大一部分无线电路,所以将二者整合到一起不会显著增大芯片尺寸或系统成本,这对同时需要这两种无线技术的成本敏感型应用很有吸引力。所以注重三种无线技术的技术性能提升和彼此间的相互整合,以满足合作伙伴的多样化需求,将会为消费者带来最佳的无线物联体验。

  推出MCU+无线开发者平台 助力智慧家庭市场

  针对用户体验需求的不断上升,孟总表示,Marvell在无线方案上有多年的经验积累,已经将Wi-Fi、蓝牙、ZigBee三种无线技术进行整合,拥有完整的物联网平台解决方案,包括MW300(WiFi+微控制器)、MB300(蓝牙+微控制器)和MZ100(ZigBee+微控制器),同时还推出了Marvell EZ-Connect软件平台,该平台包括易用的软件开发工具包(SDK)和应用编程接口(API),能够帮助开发人员挖掘SoC解决方案中内置微控制器的潜力。

  孟总进一步强调,EZ-Connect物联网平台解决方案是目前业界最完整成熟的软硬件一体的物联网方案平台。在硬件上实现Wi-Fi、蓝牙、ZigBee三种互联技术的优势互补,可帮助合作伙伴针对自身需要进行针对化的设计与开发。无论未来哪种无线技术成为主流,Marvell都能够提供最佳的方案支持。同时,该平台还包括开源的软件开发平台,可帮助合作伙伴打造具备极致体验的软件和应用。

  促进智能硬件发展 突破平台技术瓶颈

  为更好的促进智能硬件的发展,针对智能硬件开发者推出了支持JavaScript的物联网设备开发套件Kinoma Create,孟总表示,这款互联设备原型平台,整合了强大、易用、快速的软硬件工具,采用了集成的触摸屏,并以应用作为硬件产品基本构件。开发人员可以在其上快速模拟而无需考虑硬件及固件的问题,而全新KinomaJS框架和Kinoma Studio开发环境也为开发者提供了没有语言困扰、快速方便的开发平台,帮助广大开发者借助原型产品开发出更多真正出色的智能硬件产品。

  总体而言,从底层的驱动上面实现更快速的配置连接,可以带来更快速互联的智慧家庭用户体验,在无线技术安全性上也能够充分保障用户的连接安全。孟总最后表示,开发平台希望能帮助合作伙伴在用户体验上达到极致,真正实现成熟并被用户所接受的智慧家庭。
本文选自《无线通信特刊》,更多优质内容,马上下载阅览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