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PWAN技术众多 谁将最终推开市场大门?

物联网

775人已加入

描述

  选择一种无线技术来传输少量、低数据率、间断性的数据,这看起来似乎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是真正实现起来并不容易。全面了解一些专为物联网设备而生的无线连接技术同样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反而可能更加复杂。因此,在我们踏入这个“雷区”之前,我们有必要先花一些时间来了解这些技术。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并不打算通过列举出所有的竞争技术来进行介绍,而是建立一个基础框架方便进行讨论,并且尽可能从某个细分市场入手简洁地进行分析,比如:短距离VS长距离。之所以这么划分是因为短距离技术通常倾向于表现出低成本、低功耗,反之,长距离技术则是另一个极端,高成本且高功耗。然而,对于任何物联网连接技术来说,成本、功耗和距离最基本的、最核心的考量因素。几乎所有的物联网应用案例中都会提出这样的一个要求,就是融合各种备选方案的优点,建立在这些优点的基础上让物联网实现快速的发展。同时具备低功耗、低成本和长距离的优势是我们想要达到的目标,我们也坚信这个领域将会有更多的企业参与进来。因此,针对各种连接技术做一份有效的分析意义重大。

  在短距离技术方面,我们所熟知的技术包括LAN和PAN技术,比如:蓝牙、WiFi和Zigbee。在这些技术上,我们能看到一个明朗的未来,尤其是低功耗蓝牙。此外,本地网络技术在一些对覆盖范围要求不是很高的地方也将诞生大量的应用案例,比如在家庭和办公室。

  

  而在长距离技术方面,3GPP对大家来说是再熟悉不过。对站在3GPP阵营的企业来说,他们并不看好非蜂窝网络技术,毕竟他们认为在这场被视为要连接数百亿设备的激烈竞争中,真正能够支撑起海量设备的还是基于蜂窝网络的技术。据我们所知,基于3GPP物联网标准,如今已经演变出众多的名称(毕竟还不能称之为技术),其中包括LTE-M、LTE-MTC、Cat 1、Cat 0、Cat M、 Release-12、Release-13、CIoT、Extended Coverage IoT和NB-IoT。

  可以说,NB-IoT是这些需要长期演进的标准中最终极的目标,直到目前我们所能达到就是Cat 1的要求。然而,从Cat 1跨越到NB-IoT,这个过程不仅需要跳过Cat 0,还必须以Cat M作为跳板。Cat M / NB-IoT与Cat 1之间在功耗和成本上差异性较大,值得一提的是,Cat 1并不适应于任何一个地方,当然也称不上是一个优化改良之后的物联网连接方案技术。在Cat M / NB-IoT标准真正出台之前,Cat 1就是充当一个临时解决方案的角色。那么,我们何时才能盼来如上标准的真正实施呢?结论不得而知。

  蜂窝通信行业着眼于物联网已经好几年了,而且那些我们所熟知的大公司也正如火如荼地竞争着。蜂窝通信行业期待重新在这个或将丢失的战略高地上扬帆起航,而如果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赶在其他竞争者的技术在客户心中变得更加根深蒂固之前,是否能够成功,我们只能拭目以待。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毕竟任何一个在技术层面上具有竞争潜力的3GPP物联网解决方案都还没有真正打开市场的大门。

  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最终,不会只有一个胜利者。无论是被称为NB-IoT技术还是其他称号的技术,当它们真正“杀入”物联网领域的时候,确实会在该领域扮演着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一点无可厚非。只是目前不仅没有实现,更甚这些技术也只是应用于在某些合适的案例中。

  基于空白频段的LPWAN技术的亮相已经惊艳了许多人,从基于3GPP标准的各种临时方案到NB-IoT真正亮相还需一段时间,而这个时间段正是其他LPWAN技术进一步成熟的时机。所以说,真正的战役或许会是在LPWAN领域爆发,那么就让我们一起简要地了解该领域的各种技术。

  2009年,法国初创公司SigFox携UNB调制方案惊艳亮相。如今,该公司已然成为一家在LPWAN领域里最具知名度的供应商。同时,SigFox也极力宣传这个具备巨大潜力的LPWAN市场。

  大概同一时间,Weightless SIG也出现了。该组织致力于在空白频段建立物联网网络,其最初的技术来自于英国公司Neul,后来将Neul公司的技术更名为Weightless-W,这个技术一开始被设定为运营在TVWS频谱上。但是由于二级用户在动态接入空白频段受到高度管制,再加上其开放的速度没有预期的来得快,最终以失败告终。可惜,技术上的高超依然无法掩饰Weightless SIG在商业上的失败。Neul在换掉高层管理人员之后改变发展策略,最后被华为收购。

  于是,LPWAN领域最早的两个竞争者就这样诞生了。此后,各种LPWAN技术便如雨后春笋般陆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

  2012年,Semtech收购法国长距离无线IP公司Cycleo,随后火速推出其宽带技术。几乎与此同时,俄罗斯公司Nwave携带其UNB技术也在市场上亮相,而该技术正是Weightless-N的前身。

  2015年,M2COMM公司公布了一种窄带技术,声称是超窄带与宽带调制方案的链接桥梁,可为大部分物联网应用案例提供最佳的性能。此后不久,该技术也加入了Weightless SIG的标准,演变成为Weightless-P。

  2015年9月,On-ramp便改名为Ingenu,该公司同样掌握着其中一种LPWAN技术——RPMA (Random Phase Multiple Access),该技术有着更大的容量和更广泛的覆盖范围。当然该领域还有其他更多的竞争者,包括Strij、WAVIoT、Cyan、Silver Spring、Accellus, Telensa 、DART等等。

  OK,我们最初的目的是了解众多的技术,而不是预告在这场竞争中孰胜孰败,毕竟谈这些有点为时过早。所以在本次系列文章中,我们将从小处着手,分析某个应用案例适合选择哪种技术类型。在接下来的几篇文章中,我们的目标是为开发者展示如何为它们的产品选择一个合适的平台,在决策过程中应该着重注意哪些参数。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