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市场百花齐放 谁来为“安全”保驾护航?

国内展会

1人已加入

描述

  自今年三星、Apple以及国内手机厂商陆续公布出各自将要推出移动支付“Pay”开始,移动支付大战的硝烟就已经开始冉冉升起。

  农历新年之后,苹果支付(Apple Pay)登陆 、三星智付(Samsung Pay)的公测,一时带动了国内移动支付领域的躁动。作为风向标式的苹果一直是众多厂商争相瞻望的对象,一如其曾经在众多技术和功能上的前瞻性应用,这一次,国内厂商也屏住气息抢抓移动支付的最佳机遇。

  抢占移动支付入口

  根据易观智库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16.4万亿元,较2014年增长了1倍。并保持50%以上的增长。预计在2017年达到43万亿元,市场甚至有移动支付取代实体货币的讲法。

  移动支付的巨大前景,其实早在此前,曾经垄断一时的网络在线支付商——支付宝就已经看到并很早就开始布局其生态链,但紧随其后,微信后来居上,在近两年随着手机端支付越加简洁高效且频繁的过程中,抢占了很大一部分移动支付的市场。

  不过,在猴年春晚上,支付宝再一次力压微信成为其独家合作伙伴,这也使得去年竞争激烈的移动支付市场更加白热化。

  梳理目前国内移动支付市场格局可以看到,以支付宝、微信为首的扫码派以及以银联为首的闪付派几乎已经成为主宰着目前整个国内移动支付交易市场的全部。

  随着银联今年在与手机厂商以及银行之间的合作广度增加开始,移动支付在支付宝和微信之后也将快速迎来银联的三角混战,移动支付市场也将在今年出现更多的爆发性的革新,新产品和更多竞争对手的出现也会为整个市场带来巨大的发展潜力。

  作为中间服务商的支付宝、微信以及银联,是连接着消费者和线下商家,这被认为是一个巨大的移动支付入口。

  自2013 年支付宝布局线下以来,已有超过30 万家店铺接入支付宝,消费场景已扩张至零售、餐饮、娱乐、交通等。微信支付在2014 年也启动线下支付市场,企鹅智酷调查报告显示,超过半数的微信用户将微信支付视作线下付款的重要工具,使用简单、便捷和商户提供优惠,成为最主要因素。

  在这其中,微信走的是社交路线,支付宝走的是电商路线,而以苹果支付为代表的银联则主打便捷。

  移动支付安全是问题

  手机厂商抢占移动支付入口更多的是通过与银联合作的方式实现。事实上,这种方式如今有越来越多的手机厂商开始参与。近日,联想集团便与中国银联和握奇数据联合宣布,三方将共同开展基于银联云闪付的移动支付安全合作。 除了联想和华为、小米等已经在紧锣密鼓的筹备此事的品牌手机厂商之外,中兴、魅族等一票老牌国产手机商都在跟银联筹备移动支付一事。

  随着线下移动支付迅速普及,以及中间商入口的搭建逐渐增多,移动设备的安全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直以来,骚扰和欺诈是移动手机端无法根治的网络诈骗问题,近几年智能手机全民化带来的全民网络化使其尤甚。随着移动支付安全的问题提上日程,对移动支付安全的要求也因网络诈骗的存在而会更高。

  其实人们很早就意识到移动支付存在风险,各方也在不断的计划出台解决方案,比如指纹支付、光子支付以及NFC近场支付技术等都直被看好,但是移动支付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多是由多方原因所致。

  银联作为业界公认的安全的移动支付服务商,在银行和手机厂商中有着出色的整合成效,尤其是2015年上线的银联“云闪付”与ApplePay、SamsungPay、HuaweiPay迅速合作,另支持50款安卓手机,平台可对接近100家商业银行。

  根据银联推进速度和硬件条件落地速度,有分析判断基于NFC支付的移动支付使用率会在今年期间将迎来快速提升。

  移动支付行业的迅猛发展,不同的支付方式所代表的市场空间也日渐清晰,近两年指纹支付则成为很多中间服务商以及终端手机厂商十分看好的一种支付方式。

  但指纹支付方式下移动支付的安全性如何保证,并还能提高用户体验则成了产业链上下尤为关心的话题。与此同时,对于国内手机厂商而言,相比于封闭的iOS系统,在更加开放的安卓体系中,国内厂商又将如何解决安全难题?

  《手机报》借此时机,特于2016年5月25日举办《移动支付“安全”决定未来暨指纹识别下一个风口“印度”》的行业高峰论坛,将邀请银联、支付宝、果核等第三方支付企业和终端品牌厂商现场说“法”,分析当前移动支付的产业现状,以及如何建立移动支付安全标准。同时,指纹芯片厂商、算法厂商、模组厂商以及平台芯片厂商共同将现场探讨如何打造安全的指纹支付体系和产业链,在移动支付大潮的带动下,快速推动指纹识别产业链向前发展。

  此外,在最后对话环节,将以“指纹识别下一个风口‘印度’”为主题,Micromax、Reliance等印度终端品牌厂商与国内指纹识别供应链企业面对面探讨印度指纹识别市场现状,精准、全面的把握住印度指纹识别市场的风向标。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