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安防智能整体提升管理水平

描述

众所周知,文物和古建筑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财富。为了保护文物,文物博物馆也是最早应用安防产品的单位和场所。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安防技术的发展,文博安防逐渐实现了从传统的物理防范向电子化、信息化和网络化转变。

回顾文博安防

电子防范的发展历程 

01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博安防处于初创阶段,从原有的人防、物防、犬防的基础上,刚引入了技防。

02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有关部门陆续颁布安防技术标准,推动安防标准化体系的建立。早期以入侵警报探测技术为主,手段较简单,覆盖面积较小。

03上世纪九十年代,博物馆与火灾报警器技术结合,报警覆盖面积有效增加,同时声音复核、图像复核、模拟视频监控等技术已初见端倪。

04再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安防技术、国家及行业标准愈发成熟,已然形成了一套各子系统之间通过硬件联动组合的安全技术防范系统。

早期安全隐患

早期文博安防受限于科技技术的限制,存在着一些不可避免的安全隐患,比如:

传统技防系统的智能化程度较低,日常大量的警情识别和系统操作仍人工手动操作复核,易产生误报警和频繁故障。

对室外分布广而散、大而多的文物保护场景,传统安防应用方式有限,对不可移动文物所处的环境和位置较难实现有针对性防破坏盗窃预警。

不过,好在随着科技进步和安防系统的更新迭代,传统电子防范技术已发展和转变为以视频监控为核心,结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多方位技术为一体化的智慧安防系统,现代化技术正在为文化瑰宝提供更现代化的守护!

文博安防智能

整体提升管理水平

政策利好

中国文物局制定和发布了相关法规政策,比如国家文物局出台了《文物安全防护工程实施工作指南》和相关的标准制度,推动文物安全管理标准化。政府还实施了文物平安工程,比如完善文物建筑防火和古遗址、古墓葬、石窟寺石刻防盗防破坏设施,加大保护力度,降低安全风险。

另外中央财政每年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防护工程。同时指导文物资源密集地区建设文物安全监管平台,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智能监控报警装备,提升文物安全防范智能化、信息化水平。

技术利好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AI视觉在安防领域的落地应用,以人像/车辆识别、周界入侵报警、行为分析等新技术的出现,有效地弥补传统技术防范的不足。

人像/车辆识别技术:

对进入场馆内人员车辆黑名单布控,通过门禁系统和环境监控对入馆人员进行数据采集和比对,对场馆内的可疑人员进行跟踪监测和主动预警。

周界入侵报警和行为分析:

利用微波雷达新兴技术手段,在场馆开放式场景下、重要领域内,实现自动感知、精准定位、实时跟踪目标,有效管理游客行为,避免博物馆在日常运营中出现可能的人为破坏。

红外入侵和人形识别技术:

文物窃贼大多选择“月黑风高”时作案,在进入博物馆时切断照明电源,此时不需要任何补光设备就能正常成像的红外热像仪,暗中观察犯罪活动,揭示真相,发挥防盗监控作用。

通过高度集成化的智慧联网安防管理系统,可使文物保护工作从“被动查询、孤立响应”转换到“主动防护、全面掌控”,大幅提升安全事故监测预警能力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效率,为文物安全构建了多层次、多维度的防护体系。

文博安防智能

不可或缺的一位“守护将士”  

如上所述,智能科技已经成为文物不可缺少的“守护者”,而在构建智能化文物安防体系中,智能监控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利用高清监控摄像头,对文物区域无“死角”覆盖,搭建大数据网络平台,对文物进行智能化监控,对突发事件第一时间作出反应,为文博安防提供一道高效的安全保障。而这道保障背后,选择高性能、高可靠性、高稳定性的监控硬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东芝硬盘一直在履行安防数据守护者的职责,在“后方”实时、持续、稳定地存储着视频数据,其旗下明星监控存储硬盘——不但稳定运行,而且能够实现高负载、高兼容的DT02-VH系列监控硬盘,便是一名稳定存储视频数据的“守护将士”。

01  稳定运行

5400rpm转速设计,7*24小时全天候运行,100万小时的平均无故障时间,还能扛住在0℃-60℃的环境考验,有效地提升文博单位的安全防护水平。

02  高负载

高达6TB容量,广纳多区域的视频数据。256MiB缓存,60GB的Media Cache(媒体缓存),支持多达64个摄像头的高清流。

03高兼容

DT02-VH系列监控硬盘的3.5英寸行业标准尺寸和SATA 6.0Gbit/s接口,可与领先的SVR和NVR供应商提供的多种监控平台兼容,满足文物安防的多场景应用,提高利用率。

博物馆不仅为当前的社会服务,也保存着前人的记忆,还担负着将其传承后世的责任,承前启后。文物安全是文博工作的前提和底线,采用高科技为文物构筑坚固的防护系统,是减少文物流失和损坏的有力保障。东芝硬盘期待在未来,不断创新发展存储技术,予以文物安防更坚实的数据依靠,让穿越千年的文化历久弥新!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