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VR空间定位技术难在哪里?

vr|ar|虚拟现实

169人已加入

描述

  在已经推出的VR头盔中,HTC Vive的产品体验处于领先地位,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它拥有Lighthouse空间定位系统,从而在交互体验上比其它产品更胜一筹。

  其它两家,Oculus Rift和PlayStation VR也将会推出自家的空间定位系统,于是剩下的一个大问题就是:移动VR何时能拥有空间定位?

  其实移动VR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空间定位只是其中之一,优先级似乎没那么高,但Oculus CTO John Carmack在今年2月份时表示自己正在为Gear VR研究空间定位技术,而且是inside out(由内而外)的空间定位,这意味着手机要承担所有的数据处理。

  为什么不直接用PC平台的技术?

  很多人可能会想,如果Vive已经实现了成本合理而且高质量的空间定位技术,为什么不直接用在移动VR上面呢?

  这件事已经有人在做了,大朋在CES Asia上举行的Connect生态大会上就发布了一套与G-Wearable合作的空间定位系统,这是一套和Lighthouse类似的激光定位系统。

  但是应用这套系统就意味着头盔的移动性被限制了,因为需要借助外部设备来实现定位(激光发射站),这样移动VR核心的移动性优势也没了。而且其针对2B市场,所以就算成本较高也可以接受,但是对消费市场未必很适合。

  移动性大概也是为什么Carmack会选择开发inside out空间定位技术,inside out的系统通常是使用头盔内部的摄像头通过追踪外部环境的变化来判断所处的位置,不需要用到外部设备。

  只是这样做起来并不容易。

  为什么这么难?

  1、缺少相应的传感器

  根据Venturebeat的报道,ARM开发者关系经理Nizar Romdan在接受GamesBeat采访时表示,阻碍移动VR空间定位技术实现的一大障碍是位置追踪所需的传感器没有多少其它用处。

  “移动设备受限于产品形态,”他说。“它基本就是块5英寸屏幕的薄机身,能塞下多少传感器呢?”手机厂商在制造手机时可能未必会考虑针对VR加入相应的传感器,因为VR应用的普及度并不高。

  不过这一点正在改变,Google在今年的I/O大会上推出了Daydream VR平台,为支持Daydream的手机画了一条线,要求在传感器、性能、屏幕方面达到相应的标准。所以针对VR优化的手机应该会越来越多。而其实在这类手机上市之前,VR一体机也是个不错的形式。

  不过,就算有了合适的传感器,还会有别的障碍。

  2、性能

  移动头显的空间定位其实已经有了,微软和Magic Leap的AR(增强现实)设备包含了空间定位技术,只是我们暂时还不了解具体是如何实现。在一些解读中,微软的HoloLens用的是Slam技术来做的空间定位,只是这技术要用到手机上还存在障碍。

  HoloLens使用的是PC级的处理器且整套设备都是专门针对AR的应用场景进行优化的。而手机即便为VR作了优化,要用类似技术的话功耗也是一道大坎。

  “传感器加的越多,需要处理的信息也就越多,”Romdan说。“但功耗的要求却还是一样的。智能手机运行的功率大概是3W,大一点的能达到5W,几乎没有能达到10W的。相比PC上的300-600W,完全不在同一水平上。所以你得在处理这些信息的同时将功耗保持在低水平上。”

  因而就算有解决方案,却发现需要100W的功耗,也是不行的。

  有没有好的解决方案?

  简单说要实现移动VR的空间定位并不难,但是要达到进入消费市场的一系列要求却不容易。“移动VR的空间定位是可以实验的,但是想低成本,小功耗,高性能,轻便移动等综合产品指标,就非常难。”Ximmerse的创始人贺杰告诉雷锋网。

  Ximmerse在做移动VR空间定位的光学方案,透过头显上的摄像头加上手柄上的光球定位点来实现定位,同时配备了惯性动捕。从大朋在一体机发布会上安排了Ximmerse的展台来看,他们的另一套M-Polaris定位方案有可能用的就是Ximmerse的。据贺杰透露,未来几个月这套系统就将量产,具体效果如何雷锋网会持续跟踪报道。

  

  Ximmerse官网的X-HAWK方案,通过为头盔加上摄像头,配上手柄实现6自由度的追踪及触感反馈

  雷锋网专栏作者,资深VR从业者王锐告诉雷锋网,他认为Slam定位是比较有潜力的技术,特别是随着计算性能的提升同时功耗的下降;另外Ximmerse的方案也不错,可以做到低成本的同时有不错的定位精度。

  Carmack这边,虽然目前并没有更多消息,但据他表示自己在“花大部分”时间为Gear VR空间定位。作为久负盛名的天才软件工程师,未来会有相当聪明的软硬件结合实现办法也是可期的。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