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用/航空电子
5月,是国内科技界新品发布的密集期,其中最为抢眼的恐怕应属这三家:5月15日,在“董明珠公开课”上,时隔一年之后,格力手机2正式亮相;5月25日晚,小米通过小米直播APP正式发布旗下首款无人机产品,不过发布会的焦点显然不在它通过低价挑战大疆无人机,而是直播过程中有没有“炸机”;紧接着,5月26日晚,华为在北京召开发布会,正式宣布国版Matebook的价格和预售时间,业界在一片惊呼声中满怀期待。
如果说华为进入平板笔记本二合一市场,是从手机,平板,向PC的合理延伸,本质都是其擅长的通信硬件的制造,那么格力持续发力手机行业,小米毫无征兆地扑向无人机行业,则不仅仅是生态链的布局了。分析华为小米格力的产品布局,或许我们能管窥其中一二奥秘。
资本驱动还是技术驱动?
小米冲入无人机市场,用雷军的话说,就是寻找风口的那头猪。
从此次小米发布的无人机配置和价格(2499元至2999元)来看,这是一款挑战大疆牢牢占领的消费级无人机整机市场的产品。
大疆是市场上无人机的霸主。据财经网站MarketWatch报道,市场研究公司The NPD Group 发表报告称,在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美国无人机销售额增长了224%,接近2亿美元,而大疆在北美的无人机市场上份额高达50%,是遥遥领先的无人机品牌。
挑战大疆的小米无人机来自小米生态企业中的“飞米科技”。这家公司成立于2015年5月,注册资金1000万美元。据直播当天雷军透露,小米无人机研发了两年半,仅模具就开发了104套,花费400多万。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直播当天,疑似出现“炸机”,让消费者在小米无人机品质方面多了一层疑虑。
通过资本的介入,小米快速闯入各个领域,其中移动电源、耳机、手环等产品是成功的,但无一例外,都是以性价比为卖点,没有摆脱小米“廉价”的色彩。而机器人、VR和此次的无人机等,依然被打上了“屌丝”的标签。
无人机行业是一个高技术行业,大疆从2006年开始,在专利方面护城河既宽且深。从电池、电机、云台组件等无人机硬件设备,到飞行器数据处理方法、飞行方法等无人机软件创新;从无人机零部件设计到无人机整体外观,大疆都申请了专利保护,可谓是建立了全方位立体化的专利保护体系,其研发实验室里已经储备了未来2-3年的最新科技,是一个典型的技术驱动型企业。反观小米,其无人机专利还仅停留在应用层面,比如手环控制飞机、无人机折叠等,最重要的飞控方面的专利还缺失。
因此,可以预测的是,尽管财大气粗,但资本驱动至少在短期内没法形成行业竞争力,小米目前依靠投资一个新创的无人机创业团队,能否真正成为行业的竞争者而非价格的搅局者,仍待观察。
是什么力量推动“跨界打劫”?
与小米到处寻找风口不同,格力杀入智能手机行业被不少人称为“跨界打劫”。
5月15日,董明珠自媒体公开课第一场在广州举行,公开课一开场,董明珠大谈“中国造”的梦想与情怀,并借机推销最新的格力二代手机。近日,董明珠更是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格力二代手机发布不到一个月,订单已经有35万部,按照她的目标,每天要卖10万台,一年就是3600万。
家电企业跨界做手机的,格力不是第一家,前面成仁的有海信、康佳、夏新,成功的代表则当属以步步高为源头的OPPO和VIVO了,虽然今天它们和步步高无论在股权还是管理上都已经没有关系。2015年VIVO手机销量突破4000万台,据悉2016年第一季度VIVO出货量已超过小米跻身世界前五,是为数不多的获得市场认可的国产高端手机品牌。除去中国企业,海外三星、LG、索尼均是家电业务发展至一定阶段时进入手机产业。
跨界不是不可以,关键要看产业的布局以及对技术的重视。段永平在1999年将步步高拆分为三家公司,分别负责通讯业务,教育电子业务与视听业务,自此,手机业务成为其三足鼎立业务,在技术研发与投入上得到真正重视。后来更进一步分为OPPO和VIVO,各种独立发展,但在技术上都有不少储备。三星的成功,更是其手机业务技术创新的结果,其专利敢于在全球叫板苹果公司,足见其技术创新能力。
目前格力手机仍和大多数手机厂商一样,停留在产品的组装和外观的设计上,未见真正的创新。其“跨界打劫”的最大资本,不是董明珠的网红气质,说到底是格力空调积累下来的资本与声誉。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目前国产手机中,唯一有自主处理器的是华为,因此华为产品的更新迭代受外部影响最小。与此相比,2015年高通骁龙820处理器给小米5添了不少堵,致使小米5上市日期一推再推,雷军也就不得不隔一段时间推一个不痛不痒的产品以保持市场的热度。这是为何小米花大力气建立自己的团队研发处理器的原因。格力手机,更是力有余而“芯”不足。
格力进军手机行业,其原因大概与雷军进入无人机无异,一是希望分智能手机这块蛋糕,二是为了打造自己的生态链,进行产业布局。投资不足,缺乏技术积累是家电企业跨界手机行业的前车之鉴。手握格力数百亿现金,董明珠显然在资本方面主动性绰绰有余,但如果缺乏技术的积累,董小姐获得一时喝彩容易,想要长期获利就难了。
基于消费者体验的产业延伸
2016年3C行业在产品线上发力最大的当属华为,V8、P9、5C、G9,各款产品密集发布,价格方面中低端全线铺开。国际数据公司(IDC)最近公布的《全球手机季度跟踪报告》初步数据显示,2016年第一季度华为开局抢眼,出货量从2015年第一季度的1740万台攀升至2750万台,同比增长58.4%,稳居全球第三的位置。
华为在产品线的延伸上做得很扎实,与多数同业厂商一样,从手机、平板到手环、手表、路由器、耳机、移动电源等,都一一涉猎,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品闭环。但即使如此,在PC市场持续萎缩的大趋势下,华为进入PC端,还是让人感觉意外。
当然,华为上面两个大哥三星和苹果都在PC端有丰富的产品线,尤其是苹果公司以PC起家,今天的苹果笔记本依然是高逼格的象征。看来打通从手机到平板到PC的全品类通道,华为也只是时间问题。
事实上,在今年2月的巴塞罗那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上,华为就发布了这款主打商务人群的二合一电脑Matebook,华为消费者BG CEO余承东对媒体放话:要做就做世界第一。华为显然不想把自己定位为一家单纯的手机制造商,“无论是全球还是中国,我们从来没有说是打造手机为主的产业,我们一定是以消费者的体验为主,生产全场景的工具。”华为消费者业务大中华区总裁朱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华为希望打造基于消费者需求的任何平台。
竞争在所难免,无论是小米进入的无人机行业,还是杀红了眼的智能手机和PC行业,是资本驱动还是技术驱动已经没有那么重要,通过创新的产品和理念,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是获胜的最基本法则。
相比小米做的是通过优势价格对行业进行颠覆,格力通过资本和品牌的力量进行“跨界打劫”,华为的产品延伸多少显得有些保守,但正是这种保守,让华为的产品少了小米无人机和格力手机那样的争议。
得民心者得天下
雷军做无人机,董明珠做手机,作为入侵者,能否成功,取决于必须做出真正被市场接受的产品。无论是入侵者还是搅局者,最终推动的都是产业的更新迭代,未来类似的跨界和颠覆,恐怕会持续不断!
中国的产品往往少了很多背后“车库里”的故事,“强资本氛围”加速了产品的孵化,主创人赋予了产品个性。这个时代,主动创新和被动创新一起构成的生态,此起彼伏,加速了产业链条的完整。中国资本和中国制造依然保持优势,寻找的可应用技术应该更国际化。中国承接全球产业转移的时代已经过去,未来要面临的可能是一整个生态的移植和营造,更具特色,自我更新。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