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安全与精准控制:LoRa技术与LoRaWAN网关实现智能灌溉的精准化应用

描述

LoRa模在智能灌溉技术中的应用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低功耗:LoRa模块具有极低的功耗特点,使设备能够在电池供电的情况下长时间运行,减少了频繁更换电池的麻烦,提高了系统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

抗干扰能力:LoRa技术在抗干扰能力上表现出色,即使在存在多种无线电信号的环境中,仍能保证稳定的通信质量。

远距离传输:LoRa模块利用低频段传输、扩频技术和高灵敏度接收器,能够实现数公里到十几公里的远距离无线通信。

MESH自组网络:LoRa模块可以通过自组织网络的方式建立通信连接,不需要复杂的基础设施和网络布线。

精准灌溉:LoRa模块的数据传输稳定且精准,能够实时传递土壤湿度、天气条件等信息。

高穿透性::LoRa技术具有较强的信号穿透能力和稳定性,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保证信号传输的稳定。

多节点支持:LoRa模块支持多节点的应用,一个LoRa网关可以连接多个传感器节点,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系统,实现大范围、多点的监控和管理

数据安全性:LoRa模块具有较高的数据安全性,采用加密技术保护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安全,防止数据被窃取或篡改,确保了农业数据的私密性和完整性。

广覆盖:LoRa技术可以实现大范围的覆盖,一般可达数公里甚至十几公里,而不需要中继器。

模块兼容性:LoRa模块能够兼容各种类型的传感器和控制设备,提供了很高的系统集成度,方便不同设备之间的协同工作。

 

LoRa模块智能灌溉中如何实现精准灌溉

 

远程监控:通过LoRa模块,灌溉系统可以实现远程监控和控制,用户能够在远离田地的地方实时获取土壤湿度、温度等环境数据,并对灌溉设备进行远程控制,实现精准灌溉。

数据分析:云平台接收到传感器数据后,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及时掌握土壤水分状况,为灌溉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远程控制设备:LoRa模块通过长距离、低功耗的无线通信,将指令传输到各个灌溉节点,控制阀门的开关、灌溉时间和灌溉量。

定时灌溉:可以预设灌溉时间表,通过LoRa模块控制灌溉设备在最佳时间进行灌溉。

反馈机制:灌溉完成后,系统再次监测土壤状况,并将数据反馈给中央控制系统。

基于LoraWAN网关LG1301-PF在智能灌溉系统中的功能

 

LG1301-PF网关特点

LG1301-PF是LoRaWAN网关。 它可以与任何符合标准LoRaWAN协议V1.0的LoRaWAN节点一起使用。

网关以linux平台为主机,主要由集中器,GPS模块,WIFI和以太网组成。GPS模块将包含时间和地理坐标数据的NMEA帧发送给主机。 GPS模块还每秒向sx1301输出一个脉冲。

网关从节点接收RF数据并将其发送到服务器。 它还从服务器接收数据并传输到节点。网关通过以太网或WiFi连接到服务器。

lorawan

支持LoRaWAN协议:适配LoRaWAN协议,使设备能够与标准LoRaWAN网络通信,实现远程数据传输和管理。

UART接口:提供UART接口,便于与其他设备或传感器进行数据交换和集成。

AES128加密:使用AES128加密算法,保障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

8通道同时通信:支持同时多达8个通道的通信

可配置参数:用户可根据具体应用需求灵活配置各种参数

 

全球定位系统支持:GPS定位功能可以实现设备位置的精确定位和追踪

远程传输:支持远程数据传输功能,通过互联网连接实现设备和云端数据的实时传输和管理

频段支持:覆盖多个频段(如EU433M、EU868M、KR920M、AS923M、CN780M、CN470M、US915M、AS915M等)

 

通过思为无线LoRa网关设备实时连接灌溉现场的传感器设备(温度、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等等)实时采集设备数据并通过LoRa模块定时上传到云平台或本地上位机,实现远程监控、故障报警、设备管理等功能,为灌溉策略调整提供科学可靠的数据支持。

 

数据监测功能:通过传感设备监测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二氧化碳、光照、土壤水分、土壤温度等数据;将数据通过LoRa网关传输给云平台,方便用户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远程控制与调节:LoRa网关可以与灌溉设备进行连接,实现对灌溉系统的远程控制。通过云平台发送指令给LoRa网关,可以调节灌溉设备如远程启停灌溉设备或调整灌溉参数,根据土壤湿度等传感器数据的反馈,实现智能灌溉,提供精确的水源管理,减少浪费并提高灌溉效率。

 

异常报警与预警:LoRa网关可以监测农田环境中的异常情况,并通过云平台向用户发送报警信息。例如,当土壤湿度过低或过高时,LoRa网关可以及时发出警报,提醒农户采取相应的灌溉措施。

 

能源效率优化:网关设计具有低功耗特性,通过优化能源管理和数据传输频率,有效延长设备运行时间,降低能源成本,提升系统的可持续性。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