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火炬之旅:历史、设计和技术

描述

奥运火炬代表了古老传统和现代价值观融合的丰富历史。承载标志性火焰的奥运火炬传递,彰显了火的象征力量,体现了纯洁、激情和毅力。火焰在希腊奥林匹亚通过太阳光线点燃——连接古代和现代奥运会——旅行到主办城市,在开幕式上点燃"庆典火炬",标志着奥运会正式开始。

 

从传统到壮观

自1936年柏林夏季奥运会和1952年奥斯陆冬季奥运会以来,奥运火炬的设计一直体现每个主办国的文化精髓。这种对独特设计的专注为火炬传递增添了额外的价值,丰富了活动的历史和意义。

 

奥运火炬的创作始于数年前,有一个严谨的过程来满足严格的标准。每个火炬都设计有燃料罐,能在恶劣条件下产生火焰,既轻便又符合人体工程学。开发过程包括几个关键步骤:初步设计、3D建模、原型制作、耐久性和安全性测试,最后是批量生产。

 

燃料技术的演变

奥运火炬燃料技术的演变旨在提供更明亮和无烟的火焰。从早期使用萘和六亚甲基四胺等固体燃料的火炬到1972年慕尼黑引入的更现代的液体/气体燃料,创新一直在继续。1996年亚特兰大火炬使用了丙烯,产生明亮火焰但需要进一步改进以减少烟雾和烟灰。到2000年悉尼,设计师找到了更好的平衡,使用的燃料混合物既保持了亮度又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环境影响。

 

对于2024年巴黎奥运会,奥运火炬将采用创新的燃料技术以提高可持续性。火炬将使用可再生氢和生物丙烷的混合物,与传统化石燃料相比显著减少碳排放。这种环保方法与巴黎2024年组织委员会更广泛的环境目标一致,旨在举办首届对气候产生积极影响的奥运会。新燃料技术确保了火焰的可见度和可靠性,同时促进了更绿色的未来,展示了利用尖端解决方案应对全球环境挑战的承诺。

 

多年来的标志性设计

CFD技术

火炬设计范围从古典风格,如1960年罗马火炬受古代文物启发,到现代版本,如2012年伦敦火炬通过其三角形状和穿孔象征奥运价值观。火炬设计常常包含当地文化元素,如2008年北京火炬的吉祥云纹和2016年里约火炬代表巴西景观的波浪形曲线。2020年东京火炬incorporates传统日本樱花图案,体现希望和韧性主题。

 

例如,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火炬特别精致,有8,000个穿孔象征8,000名有幸携带它的人。同样,即将到来的2024年巴黎奥运会和残奥会将有2,000个火炬,每个都体现巴黎文化的精神和优雅,展示了庆祝奥运会团结和竞争精神,体现了主办方的精心制作和深思熟虑。

 

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火炬由法国艺术家Mathieu Lehanneur设计,火炬以“水”的意象为核心,以此呼应流经巴黎的塞纳河,并通过对称和弧形的巧妙设计,向全世界传递着和平、平等与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这个标志性符号将由11,000名参与者(奥运会10,000人,残奥会1,000人)在传递过程中携带。2024年奥运会还强调了奥运会和残奥会之间的联系。两个火炬共享相同的设计、徽章和吉祥物,强化了这两个重大竞赛之间的团结。

 

先进的测试方法

火炬经过广泛而彻底的测试,以确保在不同条件下可靠、安全和耐用。工程师和设计师将火炬置于一系列试验中,包括暴露在极端天气条件下,如强风、雨水和温度波动。需要测试火焰的一致性和可见度,以确保它在整个旅程中保持点燃状态。此外,火炬还进行应力测试,以承受运输过程中的物理冲击和振动。现代奥运火炬经过风洞测试、极端温度变化和跌落测试,以验证其耐久性。2024年巴黎火炬长70厘米,重1.5公斤,同样设计成防水防风,并已在风洞条件下进行了测试。

 

计算流体动力学模拟

CFD技术

为奥运火炬采用CFD模拟,需要设计师分析不同风速、方向和天气条件如何影响火焰的稳定性和可见度。通过大涡模拟,一种高保真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工程师可以捕捉火炬结构周围复杂的空气动力学相互作用。这包括预测可能导致火焰闪烁或熄灭的湍流模式和涡流。

 

CFD(计算流体动力学)技术能够对火炬燃烧器内的燃烧过程进行精密的分析和模拟,通过优化燃料与空气的混合比例以及火焰的形状,来最大程度地提高燃烧效率和火焰的稳定性。模拟还可以评估火炬手的温度舒适度和安全性,确保热量分布不会变得不舒服或危险。

 

中国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领域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在某些方面追赶国际领先水平。国产CFD软件如CFD++、CFX-FASTRAN等已经在多个领域应用。

 

为昕科技为各大厂商定制开发(CFD)相关软件,适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和涡轮机械领域的广泛工程应用。旨在解决流体动力学,能准确预测传统上对CFD复杂的问题,如空气声学、空气动力学、燃烧、热传递和多相流。

 

奥运火焰的旅程象征着人类的韧性和技术创新的故事。每个火炬不仅承载着火焰,还讲述着文化遗产、创新和团结的故事。当全世界关注火焰的旅程时,它成为希望和永不熄灭的奥林匹克精神的灯塔。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