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北大理工男做出AR眼镜“要赢”微软

vr|ar|虚拟现实

169人已加入

描述

  在中关村立方庭见到郑昱的时候,书生气迎面而来。手里叠拿着纸笔电脑的他,像是大学校园里常见的理工男生,看不出已经毕业浸淫社会之中快两年。

  郑昱,87年生人,毕业于北大量子电子学研究所,他称自己是那种“想做一点有意思的事情的人”。

  智东西注意到他的灵犀微光科技(下文统称“灵犀”),是被一则消息中“北京灵犀微光科技最近发布的光学方案原型,利用光波导技术和纳米级耦合光栅技术做出视场角32°、1.7mm厚的镜片”吸引了过去。在这家20人的公司中,技术人员占到了15个名额,核心团队清华北大出身,所以,他们是怎么把AR镜片做的这么薄的?——智东西今天就带来其创始人&CEO郑昱在AR上的追求之路。

  毕业即创业 年轻是资本

  2014年毕业后,郑昱就开始了创业之路。当时,AR这个概念远没有现在火热,风头正劲的是智能设备这类概念。

  对AR的兴趣源于2012年谷歌眼镜的推出,在这版眼镜中,也有着智能设备的概念,也代表着新的交互与信息呈现方式,但 “当时谷歌眼镜做的很烂,我想把我心目中AR眼镜的样子做出来。”

  郑昱说他小时候就觉得人一生应该做一点能影响或者改变世界的事情,“大家会觉得这个人出现给社会给世界带来了些什么东西,不管是好的坏的,不说有意义,这样会让我觉得人生丰富。”他顿了一下,“但是这个东西都被谈烂了。”

  从创业起到现在,郑昱都在做技术相关,目前更多的是把控。他认为自己的优势在于“专注”,对这件事感兴趣,就投入进来做,感到有意义并且快乐,就做着,不会想太多。

  起初,灵犀的核心团队中,三位做技术,另一位负责市场。做技术的另两个人里,有一个是郑昱的同学,“他是旁边实验室的,当时我有这个想法,就喊了他一起,他也被打动,觉得很美好,就来一起做了。”

  郑昱负责控制技术方向,他的同学王耀彰做具体的技术实现。

  “我的两个技术合伙人都很厉害”。——浙大的技术合伙人原来是做光学的,执行力很强,在光学方面造诣很深;实验室同学动手能力很强,总能把看似不可能的东西搭出来,能解决一些实际的实验当中的问题。

  到2015年中左右,核心团队增加了两个人。在这六个人的核心团队中, 3个来自北大,1个来自清华,1个来自浙大。

  另外,团队中还有一些来自Google、LVMH、ADA 等公司的成员。

  “年轻是我们的优势之一”,郑昱补充到。灵犀团队中多是毕业不久的年轻人,对新生事物的接受与理解能力都很强,基本都具有一定的技术背景和专业素养,技术迭代能力,正适合AR这新兴行业。

  对于华为、小米这样的传统手机厂商入局VR,郑昱也认可他们在供应链资源和成本、资金上的优势。但在产品的定义上,郑昱觉得小团队似乎更有优势——“某一项具体的技术突破上,大公司相对初创公司不一定有优势。如何做出真正的产品,他们也没有多大的优势。”

  另外,郑昱与大公司接触下来觉得他们对核心技术的理解,没有一线初创公司来的透彻。而在核心技术的突破能力上,前沿技术的把握上没有那么好——容易受限于现有经验与框架,形成惯性思维,难以突破,固步自封。“技术不是人多就可以做好的。”

  专注AR光学显示技术

  目前在AR眼镜领域处于领先水平的Hololens,采用的是全息波导显示技术,其光学镜片厚度有3-4mm,视场角有26度;Meta Pro,采用3D全息高清显示技术,提供双目镜40°的视场,几乎是谷歌眼镜14°视场的3倍,镜片厚度为2mm。

  而据了解,灵犀前一段时间发布的自主研发的光学方案原型中,利用光波导技术和纳米级耦合光栅技术做出了视场角30度,双眼视野显示分辨率720P,透光率超90%,可以适配近视镜片的AR眼镜模型,更重要的是,厚度仅为1.7mm,比前两者都要薄。

  为什么既有资金又有人才的微软和Meta没能做这么薄,初创的灵犀却做到了?对此,郑昱表示每个人对产品的定义不同,或许他们对眼镜的厚薄没那么在意,所以没有在这方面用太多心思。他随后补充到这只是自己的猜测。

  郑昱表示灵犀主要致力于AR眼镜的核心技术突破——这些技术是AR走向应用/消费市场很关键的因素。具体来讲,他们减少了AR眼镜的重量与体积,扩大了视场角和显示区域,提高了显示效果。目前已经作出的一代原型机重量为100g,视场角为32度。在年底,他们将推出搭载自己核心光学技术镜片的二代原型机——视场角会在40度左右,并具有基本完整的AR功能。

  不过,以色列的Lumus先行一步,此前推出的OE-32智能眼镜光学方案,视场角已达40度,厚度为1.6mm,透光率》78%,并已在批量供给合作伙伴。不过Lumus也表示,由于加工和成本方面的限制,面向消费者的产品需要2018年才能推出。

  商业模式:提供显示模组

  郑昱表示灵犀在未来一到两年,可能也会做平台。不过即使一代产品已经制作出来,但郑昱明确表示不会将其推出市场,“主要是作为技术积累”,“灵犀是一个技术公司,至少现在看来还不是一个产品公司。做产品的话,要看AR整体市场,未来我们也可能将基于核心技术的眼镜推出市场,但现阶段,我们还是一家技术公司。”


一代的光机照片

  “AR眼镜要推出市场,至少要达到50度左右的视场角,同时也要保持轻薄。我们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郑昱如是说。

  相比国内其它做AR眼镜的初创公司,郑昱认为灵犀的差异化之处在于核心光学显示技术的拥有与强大。光学显示技术具体来讲,就是显示效果(视场角/分辨率)与眼镜形态(轻薄紧凑与否) 。

  商业模式上,郑昱提到了两类,一类是提供核心显示技术/显示模组,另一则是做出包含核心技术的产品推出市场。灵犀目前进行的是第一种,已开始小批量量产显示模组,并与一些知名公司在谈合作,一些主要做内容/软件的AR创业公司也在用。

  在AR眼镜中硬件与软件的关系上,郑昱提到硬件是基础,软件由与硬件接触最紧密的交互系统(包含操作系统)、软件服务、开发工具(AR引擎等)三部分组成。目前,硬件设备和交互系统都处于并不成熟的状态,开发工具则有了一定发展。软件服务未来将以AI和云服务为主。

  整体的发展上,AR需要经历一个技术积累—硬件成熟—交互完善—内容爆发的历程。而从技术积累到硬件成熟,差不多还要1到2年的时间。不过现在也有一批公司已经开始在定义和做内容。

  郑昱提到尽管小熊尼奥和这段时间大热的Pokemon Go这类纯应用开辟了一部分垂直应用的市场,但目标群体相对狭窄,达不到平台式大爆发,平台式爆发还是要等到硬件成熟,到那时,人人都可以在硬件上开辟各种各样App。

  做到1.7mm又能怎么样呢?

  做到1.7mm又能怎么样呢?——“会是质的改变,对于硬件的成熟以及to B到to C市场的跨越也很有帮助。”郑昱表示,AR眼镜越薄,走向市场的可能才越大。这个技术突破的意义,他用手机中电阻式触摸屏与电容式触摸屏的迭代带来的更好体验来类比。

  郑昱表示灵犀正在进行3代原型机的研发,借助于光学显示技术提升带来的成本控制优势,可量产性会相对更强。

  尽管做出技术突破也未必一定能很快做出厉害的产品,但至少对之后的产品有很重要的意义——“是关键节点。”

  在灵犀的开发成本上,郑昱表示主要在于三部分:人工、设备、专利,其中的专利申请成本相对较高。灵犀现在有5项AR光学显示方面的专利,其中的3项PCT专利,申请成本更高。

  灵犀在4月完成了由东方富海领投,和君资本VR产业基金以及西部资本跟投的千万元级别Pre-A轮融资,其中,和君资本VR产业基金也是灵犀微光天使轮融资的唯一投资方。营收方面,郑昱坦言灵犀目前还处于烧钱阶段;选择合作方的标准上,能否在技术上实现优势互补是郑昱比较看重的因素。

  对于AR市场,郑昱态度乐观,“国内有庞大的用户群,资金也不少,对这方面感兴趣的人也越来越多。”

  “做这个东西,做出来的产品,公司的文化就会传承你自己的一些想法,无论是影响世界也好,干什么也好,我希望用这种实际的东西来传承些什么。”郑昱如是说。

  结语

  对于AR眼镜的市场推出,视场角的大小、外观上的轻薄是很重要的因素。尽管Hololens凭借计算能力和技术上的先进;Meta 2拥有的90°FOV 、手势识别和SLAM,在AR领域一引风骚。但两者,包括国内外的一些其它AR眼镜公司,在眼镜厚度上还需要改进。

  潜心研究光学、专注于现实技术的灵犀——这支清华北大的年轻人组成的团队做出的视场角32°、厚度1.7mm的二代原型机在国内的AR领域算是不错的存在。但这眼镜在佩戴体验如何,可推向to C的技术要何时实现,还需要时间和市场观察给答案。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