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的华为,能否跨过云时代的鸿沟?

物联网

776人已加入

描述

  华为在2016年上半年继续以40%的营收增长,让人们直呼“大象奔跑”,而这又与云有什么关系?简而言之,华为是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的最大受益者之一,过去是,现在是,将来还是不是,却要看任正非能否带领华为跨过云时代的鸿沟。

  华为不同于任何ICT公司,是云时代的一个独特样本,需要单独讨论。云时代太大了,也太复杂。所以在讨论华为之前,让我们一起看看云时代到底发生了什么。

  一、云是一个时代,还有一条鸿沟

  云时代来了,衰退让ICT巨头们在困惑中转型、合并。IBM连续数年营收下降,HP分拆,Dell和EMC合并,Nokia和阿朗合并……。这是最坏的时代,但并不是故事的结尾。

  谷歌云业务总裁Diane Greene今年表示,她认为目前只有5%的商业工作负载运行在云上。VMWare总裁基辛格认为,2030年50%的工作负载运行在公有云上。这也是最好的时代,云的机遇才刚刚开始。

  Amazon、Microsoft、Google等少数巨头,已经在公有云领域占据了绝对优势,但格局显然并没有固化。云计算十年,只完成了市场早期的预热。在云上的工作负载,还是互联网原生企业原生应用为主。体量巨大的商业应用负载并没有大规模迁移到云上。为什么?回顾一下电气普及的历史吧。

  1882年,爱迪生发明的电灯第一次照亮曼哈顿。但是足足过了三四十年,人类才开始从蒸汽时代向电气时代过渡。蒸汽时代人们用曲轴传送动力,为之建造的厂房都是层层叠加的高楼,电气时代带来的高效灵活没有施展空间。直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旧式厂房被摧毁,电气时代才真正到来。

Amazon
(图注:Geoffrey Moore 在1991年提出了高科技市场的鸿沟理论,即早期市场用户需求和主流市场之间常常存在巨大差异,从而形成市场鸿沟)

  历史经常是小步爬行的,不时才有一次跳跃。正是一战的破坏性,促使人们从蒸汽时代跳跃进电气时代。

  云计算的普及也一样,基础设施,运维习惯,重写软件,新应用的开发,新应用模式的诞生……云计算也在小步爬行之中。云计算何时跳跃?云格局如何重构?答案无人知晓。

  但是,云计算从早期市场进入高速成长期以前,一定还面临巨大的市场鸿沟。这是无数市场都存在的规律,可又常常被人忽视。

  二、从“柯达时刻”看隐蔽的市场鸿沟

  《哈佛商业评论》最近重新撰文回顾柯达,指出柯达并不是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沉湎于传统影像而被数字技术颠覆。1975年世界第一台数码相机诞生于柯达。2001年柯达在Facebook诞生之前就收购了领先的数码照片分享网站Ofoto。然而柯达终因眷恋照片冲印业务而没能成功转型。

  其实,柯达并不是掉在技术的沟里!

  笔者基于工作需要,在当时对柯达做了一些深入且连续的观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柯达对数码影像投资约十亿美元,掌握了从数码相机核心元件到后期处理的全部专业数码技术,当时无人能望其项背。举个例子:当时全球只有柯达可以制造全尺寸CCD影像传感器,柯达每制造10片CCD,会分给佳能和尼康各1片,自己保留8片,而佳能和尼康还被迫向柯达销售ODM数码机身,柯达轻易获得了80%的专业数码单反市场。

  长期的技术垄断让柯达产生了错觉,错以为早期数码相机的专业用户需求代表了未来的方向,而没有认识到数码相机在消费市场的巨大需求和差异。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柯达在领先者的梦境中觉察到异样,消费型数码市场已经群雄并起,专业市场又被佳能和索尼的CMOS影像传感器在二十一世纪之处突破,历史上的“柯达时刻”开始倒计时。

  柯达在CCD和数码相机专利上的收入可能高达数十亿美元的事实,恰恰不是柯达对技术认知的错误与保守,而是对未来市场的错误判断,柯达倒在自己伟大成就的脚下,跨越了技术鸿沟,但没能跨越市场鸿沟。

  三、跨越云时代的技术和生态鸿沟

  1.云计算处于早期阶段,市场鸿沟还未到来

  “柯达时刻”生动展示的市场鸿沟,也是云计算市场发展中应该借鉴的。把现在的云计算市场定义为早期市场,有几方面的原因:

  其一,互联网原生应用是云市场主流,商业和行业工作负载多数还没有云化,未来10年还有10倍以上的市场空间;其二,云计算仍是厂商标准各据一方,产业标准和兼容性未成主流,各家公有云每年都有大规模宕机时间,这也意味着产业和技术成熟度相对有限;其三,与云技术相适应的生态成熟度不足。

  认识到云计算还处于早期市场,那么我们就来看看早期市场之后云计算玩家们可能面临的发展鸿沟。

  2.转型到云时代先要跨越生态和技术两道鸿沟
 

 (图注:云计算发展的战略格局--生态鸿沟和技术鸿沟)

  如图,云计算发展的生态鸿沟和技术鸿沟。首先想说明的是,这张图综合了云计算不同领域的代表性厂商,覆盖了云计算的基础架构、平台、应用,牵扯到公云、私云、混合云,生态也考虑了合作伙伴、开发者甚至用户。因此,这只是示意图,重在看各家在云计算中的大格局,寻找背后的规律,不同领域的玩家无法比较它们的相对位置。

  真正在技术和生态上相对完善发展的几乎只有Amazon和Google,Azure的故障频繁让人很难信任Microsoft的技术成熟度,但庞大的开发者和用户生态让Azure处于市场前列。Google由于对云基础架构服务的重视程度不够高,在市场和服务上做的不够到位。

  每个云计算厂商的一举一动,其战略意图都显而易见,背后也有一些规律可循,但要同时跨越技术鸿沟和生态鸿沟,即使是巨头也不容易做到。

  3. 技术优先和生态优先两种战略路径
 

Amazon

  (图注:云计算发展的战略路径—技术优先和生态优先)

  不同类型的ICT公司在构建完整的云技术和云生态优势前,往往不得不优先选择其一进行突破。

  技术依赖型发展路径一般是ICT基础设施供应商依靠技术和行业优势,通过建设云数据中心和并购公有云平台发展业务,以IBM为代表。IBM还算不上成功转型,但携其私有云、平台软件、服务咨询的优势转型,比多数IT硬件公司更成功的进入了云计算时代。

  云计算造成硬件层在产业格局中被抽象化,单一设备的可靠性和可管理性优势降低,和平台、应用软件之间的依赖性不再紧密。从服务器、存储、网络设备起家的ICT公司,以HPE、Dell/EMC、Cisco为代表,在形成足够大的云计算利益格局前,很难先形成强有力的云生态。HPE和Dell的公有云业务纷纷关闭,就是例证。因此,传统ICT基础架构公司不得不首先挑战技术鸿沟,凭借打造云基础架构和高效运维服务的技术优势,再完成生态构建。

  生态发展路径一般依靠有规模效应的应用软件、应用平台、开发工具,以Microsoft、Salesforce、Adobe为代表。传统的平台和应用公司,把开发工具、平台和应用迁移到公有云上,迅速以软件即服务的方式直达用户,形成生态,然后再逐步提升云计算的全面技术优势,在云计算市场中占有一定的先天优势,甚至可以后发先至。

  相比较,面向中小企业的应用软件迁移到云上更容易成功,因为人才、成本等种种原因,中小企业是最容易拥抱云应用的,而且有规模效应。这可以解释为什么Microsoft、Salesforce比Oracle、SAP更容易以生态路径进入云时代。

  4.云计算的市场鸿沟会是什么

  这是一个黑天鹅频现的时代。如果没有黑天鹅出现,云计算的市场鸿沟已经逐步显现:那就是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需求,不同于早期互联网公司在云上的原生需求,两者需求泾渭分明。传统行业数字化应用向云计算的迁移将以何种形式完成?是以混合云的形式逐步完成,还是会产生大量原生应用进行跳变?

  但是,人们总是喜欢根据已知推算未知,当云计算的市场有着众多不确定性的时候,这个推算方式并不可行。掷骰子的是上帝!因此,与其预期猜测云计算的未来,不如做好技术和生态的准备。

  云计算未来的黑天鹅很多,已经看到的是:

  摩尔定律即将走到尽头,ICT产业的将产生怎样的路径跳跃?

  通信产业正逼近香浓定理的极限,是突破还是在瓶颈之下喘息?

  人工智能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人工智能何时实现软件自动化编程?智能机器人和人类在社会分工格局中如何相爱相杀?

  为了云化,世界正在由软件定义,而软件天生爱犯错,那么是否会发生让人类止步不前的巨大灾难?

  总之,可能不断飞起的黑天鹅,让我们还无法准确判断云计算的市场鸿沟将是什么……大公司必须敢于下几个大赌注,而小公司只能孤注一掷。

  四.华为的云计算是个什么鬼?

  有IT专家说,华为的云计算什么也不是。

  这种说法一点都不奇怪,因为华为在全球IT领域的名声远不如CT领域响亮,IT人了解华为者凤毛麟角,而华为的云计算又不同于其他云计算厂商。

  1. 从管道化到云化

  互联网的产业分工把电信行业管道化了,电信运营商要借助云化重回价值链顶端。而电信行业的云化将迫使电信设备商软硬件解耦,原来软硬件捆绑的盈利模式被颠覆。作为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商,华为电信业务的盈利模式将盛极而衰,岂能坐以待毙?

  2010年,任正非就已经看到了云计算给电信行业带来的颠覆性变革和IT业的历史性机遇,并做了部署。厚积薄发,是华为的经典战法,即通过长期技术积累建立云计算的技术储备,迎接火山喷发的那一刻。从那时起,华为正式成立企业BG,密集投资IT和云计算技术,为全面云化布局。

  2. 统一架构、深度开发的华为云

  华为价值观第一天条就是“以客户为中心”,因此,华为的云计算首先考虑的是电信运营商的需求。

  电信运营商对云计算的需求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对内,服务运营商自己的电信业务,包括业务云化、运营云化、网络云化;另一部分是对外,提供云计算基础设施服务,提供传统电信之外的增值业务,避免被互联网管道化的命运。

  这段话对于IT人士稍微有点烧脑,总之,结论是华为云解决方案必须满足电信行业深度定制化的需求,又要提供行业云、公有云的运营能力。这样的需求超过业内主流云技术的挑战。

  客户需求导致的结果就是,华为必须选择开源软件,在此基础上深度开发。Open Stack是华为云基础架构IaaS的唯一的选项(为什么唯一?不解释……),华为在此基础上密集研发、深度定制,并把自己在电信和其他行业的软件业务能力全面迁移过来,形成自己的PaaS云平台。

  如此,铸就华为云平台两个特点:其一,统一架构,即公云、私云、混合云,都是同一个开放架构,应用可以在不同云架构上自由迁移;其二,安全性和可靠性相对较高,这是华为开发电信软件的积淀和电信运营商的品质需求的必然选择。

  华为在云计算技术上聚焦于电信行业的业务、运营和网络的云化,致力于与电信运营商合作提供云计算服务,同时拓展平安城市、金融、交通等行业云。这是华为云计算在定位上显著区别于其他云厂商的地方。

  2016年3月,德国电信携手华为发布开放电信云服务,这标志着华为在云计算的技术方面已经达到及格水平。

  3.华为沿管道发展生态

  参考前面的云计算市场发展战略示意图,华为云技术率先越过了及格线,缺憾就是生态不足。

  回顾IT历史,IBM在大型机时代是软硬件垂直整合的封闭生态,但IBM在PC时代用开放的水平产业生态打败了苹果、反败为胜。苹果在手机上用垂直整合的半开放生态重新成为巨人(但是,你不知道苹果还做过服务器吧,曾经也很做得牛B的,因为他没有盆友圈,不知道他现在是不是还活着)。Google用完全开放的Android生态赢得了大部分手机和平板市场,后来居上。

  还有什么?嗯,Oracle向上吃掉了数据库朋友圈的多家企业应用公司,向下吃掉Sun Micro和MySQL,从上到下垂直封闭整合,独霸数据库市场多年,让IBM和开源社区恨得牙痒痒。

  生态圈怎么玩,学问太大了。云计算的本质不是技术,而是水平分层服务的商业模式。云厂商比拼的除了技术,更重要的是朋友圈,是生态圈,是开放合作。

  华为云计算的当务之急当然是发展生态,华为生态战略也必须是开放合作。

  任正非对华为生态战略有一个完全不同的说法,不是水平生态也不是垂直生态,叫做沿管道方向实现生态整合。

Amazon

  (图注:任正非所指华为管道的概念涵盖了云平台,而不是“端、管、云”中的狭义概念)

  2016年2月,任正非在巴展会见中国一些意见领袖时做了一个有意思的表述:“你刚才有没有看到有一个树,这棵树干就是我们的大数据管道,我们的云不是内容,是平台,同样也是管道,树干起来也是支撑很多分树干,树干上面挂了很多果,其实就是运营商、内容提供商等各种商,几千家、百万家将来都在这棵树上开花。根在哪呢,根在客户那个地方。我们吸足营养,这个客户已经不是运营商了,已经是最终客户了,这样会使得我们的树干更强壮。”

  任正非一个寓意深刻的表述,既可以理解华为如何沿管道整合生态的战略,也明白了华为在云时代如何重新定义了自己的客户。对于电信运营商,华为需要理解客户的客户,实现B2B2C。而云时代,华为则要面对更广泛的最终用户,把握时代进步的脉搏,避免在跨越云市场鸿沟的时候走错方向。

  华为具体怎么建生态?华为刚刚在上海举办的全联接大会2016上说的很清楚,报道很多,感兴趣的自己搜索脑补。

  华为在全联接大会表示,十五万亿美元云市场生态,华为只取百分之一。比起开放能力给合作伙伴,做大开发者平台这些方式,任正非最擅长的其实是洞察人性,提出构建生态一定要“深淘滩低做堰”,简单说就是利益,就是要和合作伙伴分享利益。

  也许这才是任正非华为之道的精华!

  (本文内容和图片为十八灰(原IBM高级顾问)所有,文章作为转载分享。)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