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世界各国对农业无人机应用程度虽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无人机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比重不断加大。在农用耕地植保领域,无人机也开始扮演起了重要角色。
近年来,随着我国土地流转、土地集约化管理趋势加快,无人机技术将通过实时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对农业进行高科技改造。以无人机为代表的现代化机械发展非常迅速。
图1:袁隆平院士与高科新农无人机公司合作。
农业无人机市场前景
研究机构分析指出,2015年全球农业无人机市场规模为4.94亿美元,预计到2022年将达到近37亿美元。
2015 年国内民用无人机产品销售规模23.3亿元,同比增长55.3%。据IDC数据预测,2019年中国民用无人机市场销售规模达到390万台,合计约600亿元。预计到2023年,国内民用无人机市场规模将会达到近98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60%。
预计到2023年,我国民用无人机各细分应用领域的市场份额分别为:消费级及航拍无人机市场200亿元,农业植保硬件销售160亿元,农业植保服务485亿元,巡检、森林防火、警用安防等领域共计131.9亿元,合计976.9亿元。
农业植保硬件销售加上农业植保服务将合计645亿元,所占份额很大,前景十分广阔。
无人机在农业应用领域
1. 土壤分析
无人机可以在农作物种植之初提供指导,它们能够呈现早期土壤精确的3D分析图,这对播种的整体规划大有裨益。在播种之后,土壤分析又为随后的灌溉和氮含量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2. 种植
无人机播种系统提高了75%的工作效率,并减少了85%的成本。这些无人机将种子和营养物质共同投射到土壤之中,提供植物成长所需营养。
3. 农药喷洒
农药喷洒不仅耗费大量人工资本,而且对人体的伤害极大。很多农场都会对这道程序觉得头痛。如果利用如超声回波或激光的远程测量设备,让无人机根据地貌和地理情况的变化做出调整,避免冲撞,无人机就可扫描土地并调节与地面的距离并实现实时喷洒。提高喷洒效率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残留在地下水源的化学物质。专家表示相较于传统的机械操作,空中喷洒能够提速5倍。
4. 农作物监控
土地面积大、农作物检测效率低下是现在农业面临的最大挑战。难以预测的天气状况更加加剧了监测的难度,因此耗费了更多风险防护和土地维护的成本。此前,作为一种相对先进的监测方式,卫星图像也显露出它的局限性,比如拍摄图像要提前预定、图像一天只能拍摄一次,而且像素不高。这种方法不仅耗资无数,而且多云天气的图像质量更是差强人意。使用无人机,按照时间排序的动画展现农作物的详细生长状况,并且指出工作低效的环节,进而提供更优质的农作物管理。
5. 植物灌溉
配备高光谱、多光谱探测仪或者热传感器的无人机能够自动检测出干旱或者需要灌溉的地区。一旦农作物开始生长,无人机还能够测试它们的植被指数以及热能标记。
6. 健康检测
在农作物种植中,检测它们的健康水平及作物上是否含有细菌或真菌感染至关重要。通过可见光(VIS)和近红外光(NIR)扫描农作物,无人机能够探测哪些植物反射异常的绿光和近红外光。此类信息经过整合后,形成一份多光谱图像,进而追踪植物的生长变化以及他们的健康状况,这类及时的反馈能够拯救一整片作物。此外,如果发现了这类疾病,植物也能够尽快接受医治和监管。这两个功能提高了植物抵御疾病的能力。对于没能成活的农作物,农民也能计算相对精准的损失,并选择相应的保险政策。
三大因素助力农业无人机发展
社会因素:老龄化叠加人口流出使得农村的劳动力人口锐减,传统的人力密集型的农业模式已经不可持续,“机器替人”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补贴因素:农机补贴力度很大,补贴资金充足。近几年全国农机购置补贴力度一直很大,一旦农业无人机进入国家层面的补贴后,相应的补贴力度也会很大。
政策因素:去年2月,农业部印发了《制定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重点任务包括推广新型高效植保机械。今年5月,农业部办公厅发布了 《关于开展农用植保无人飞机专项统计工作的通知》,今后农用植保无人机专项统计将作为年度常规性工作加以开展,条件成熟后将逐步纳入《农业机械化管理统计报表制度》范围。
农业无人机面临的挑战
尽管市场潜力巨大,农业无人机却也面临着不少的问题。农业用无人机相对于别的行业来说,比较难做,也比较难推广。因为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或者使用无人机的人文化程度偏低。另外,使用环境相对于消费级或其他行业来说更为恶劣,都是在风吹日晒状态下长期作业,对飞机性能与可靠性等方面要求非常高。
主要痛点:
1.缺失行业标准,在国内还没有适应国情的标准,即使标准条件不成熟暂缓,但要先把产品规范初步定下来,毕竟农业无人机也是关乎安全的产品。
2.无人机的质量不过关,坠机事件时有发生;
3.培训及售后服务不到位,买家无人飞、不敢飞,当成了摆设; 找专业飞手操控飞机,增加了成本;
4.买了无人机,却发现农药不适用于无人机的喷洒装置,找不到无人机专用药剂;
5.无人机电池续航时间太短,需反复的充电,而且电池成本又高;
6.缺少专业的维修点,只能回厂家维修;
7.无人机价格高。
国内农业无人机主要公司
无人机本来可称得上技术为王的前沿产品。民用无人机的技术壁垒,主要在上游零部件:更强的基础硬件,以及在此基础上开发更强的算法和软件系统,中游负责组装,下游负责销售。
然而随着高通、英特尔、三星、英伟达等芯片厂商的加入,解决了以前飞控组件体积大、计算性能低并且能耗较高的问题,上游技术门槛正在降低。
目前国内民用无人机非常火爆,各路资本与企业纷纷进入。全国共有 400 多家无人机公司,竞争非常激烈,许多公司纷纷转型做商业无人机,其中农业无人机是转型主流。
国内农业无人机主要公司:
商业模式创新是关键
目前国内市场的农业无人机商业模式主要分为四种,一是只卖产品,二是提供服务,三是产品和服务捆绑式销售,四是只为行业用户提供方案。
农业无人机不同于消费级无人机,其操作难度大、维修价格高,所以想要获得持续稳定的使用体验必须由专人操作。此外,农业无人机也存在着成本高昂、生产力浪费和不会操作的问题,所以仅仅提供农业无人机的厂家并没有什么销量。
针对以上问题,一些具备技术实力的厂家开始提供农业服务,就是农户无需购买设备,仅向厂家提出需求就可享受专业的农业服务。这种商业模式目前最受欢迎,越来越多的农业无人机厂家开始采用商业模式。
做农业植保无人机,需做一整套全新的农业服务体系,包括产品、后市场服务、作业流程优化、渠道网点等等一系列的体系。甚至包括面向农村的金融和信用服务。
无人机公司占领市场,拼产品性能、拼价格只是起步,最后拼的是对农业市场的理解深度和综合工商管理能力。
率先开发出适用于无人机作业的专用系统(比如喷洒系统,国产的一直不如进口的)、建立专用的药剂产品和服务生态圈,才是农民更看重的,也是真正体现无人机作业优势的。
农业无人机的耐操很重要,可靠性也很重要;但再高的可靠性,真出了问题都不如就近的维修保障服务网点。所以这是一个完整的生态,无人机企业要吃下这块市场来,需要从零开始一点一点给这个生态添砖加瓦。
理解无人机的未必理解农业,精通务农的未必在无人机上有多少想法。对于精通飞行平台的无人机企业来说,要精通农业设备制造工艺和农业用户需求,还需要不断的磨合。
小结: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18亿亩基本农田,农业无人机不仅是一个数以千亿计的市场,更是关乎国计民生,具有重大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的市场。我们期待中国农业无人机领域出现更多“大疆”式的公司,不仅为我国农业机械现代化,而且为世界农业机械现代化做出更大贡献。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