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闹背后的VR寒冬论,真假几分?

vr|ar|虚拟现实

169人已加入

描述

  在淘宝,搜索“VR眼镜”,满满一页都是价格不到100元人民币的“VR3D虚拟现实眼镜”,排名靠前的店铺,月销量已经达到五万。密集的售卖信息让人恍惚间以为,VR设备已经打开了用户市场,未来一片光明。

  VR有多火吗?从深圳各大代工厂的数据来看,VR无疑还处在风口上。上文提到的店铺,五成出自著名的深圳华强北,这个全国最大的电子商品集散地。

  “今年最好的品牌VR设备可能一年有1000万的出货量,深圳有的代工厂一年就有80万台”,其中一位VR厂商向VR日报透露。事实正是如此,在华强北,VR设备的出货量每天都迎来高涨。据新闻报道,深圳VR设备每个月的出货量至少有500万台。

 

  尽管从山寨小厂到BAT,都在对VR下手,但仍有多方认为,VR概念的炒作大于实际,行业寒冬正悄然而至,至少在近期内,虚拟现实的技术还不足以支撑起大众消费市场。事实果真如此吗?

  出货多,融资易,资本追逐下的VR一片繁华

  据报道,高峰期的华强北一天能销售出1000台VR手机盒子,一家中等厂商VR终端的月出货量至少能达到20万台。与代工厂的火热景象一致的是 VR 行业的融资额度。Fellowdata的数据显示,VR领域的投资额已经接近30亿人民币;从2014年至今,VR/AR领域的投融资事件、额度都在持续 增长。哪怕在创业寒潮来临之际,VR仍是资本的首选。目前融资额最高的是蚁视科技,B轮融资额高达三亿,紧随其后的暴风魔镜的融资额也有2.3亿,估值更是达到了14.3亿。

  如果创业公司还只是小打小闹,那么互联网巨头对VR市场的追捧更能说明问题。Facebook巨资收购Oculus已是旧闻,国内,BAT三家已先 后布局VR行业。腾讯于去年宣布了VR战略规划,近日阿里携“Buy+”来势汹汹。VR投资新闻层出不穷,资本对于市场的嗅觉最为敏锐,既然VR投资市场 “高烧不退”,寒冬之说又何来呢?

  繁华背后的忧虑,VR行业迎来寒冬论

  告别了火热的上半年,进入秋天,VR行业的寒冬论再次甚嚣尘上。下半年,VR项目的融资开始变的不那么顺利,相比于持续火热的一季度五月份开始,证监会开始对上市公司中涉及VR行业的资金流动进行严格监控;在持续性的经济放缓中,所有行业的资金都趋于冷静,募集难度加大。

  从大额融资项目的成立时间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获得投资方大额资金支持的VR厂商多成立于去年,或者更早。今年最近一家获得上亿融资额的还是一月份的灵龙文化,距现在已经过去了八个多月。繁华一片的VR市场,已有寒冬渐来之势。

  一个月前的CJ上,China joy沦为 China VR, VR内容取代游戏和二次元,占领了展台。与看似繁华的行业一样,热闹的展台背后是尴尬的成交量,Too B的交易量几乎可以无视,C端的宣传效果也不尽人意。

  用户持观望态度,资本也会更加冷静。16年第一季度,国内有18家创业公司获得了融资,6到8月这个数字缩减到四五家。从所有获得融资的的vr公司来看,获得亿元级别融资额的项目仅有7家。甚至在个别项目,资本已经完成了退出。

  无论是销售火爆的VR设备,还是随处可见的创投信息,都不过是这场繁华的表象。VR在娱乐、教育、医疗等各项领域的应用都才开始,VR是惠及社会 各方面的技术,诚然,视频、游戏方面的应用只是个推广技术的助推器,但实际上,在普通用户最为熟知的娱乐领域,基本的晕眩问题至今尚未解决,更别提推出爆款应用了。

  一边是资本的疯狂追逐,一边是尚未出成果的窘境,更不用提最根本的盈利问题。或许华强北百元以内的“vr眼镜”,才是目前这场VR热潮的最大赢家。

  寒冬来临为哪般?技术和内容是祸根

  由于种种原因,更为重要的是,行业缺少优质的投资标的,现有VR在技术和内容上,与大众设想中的未来景象相去甚远,犹如一个正在牙牙学语的婴儿。

  从技术上来看,研发方还没能找到解决分辨率、交互方式、舒适感等核心问题的方式。国内厂商自不用提,在VR领域浸淫许久的Oculus表示,目前的VR技术还相当薄弱,要达到理想中的体验效果,可能要花上五年甚至更久。

  至于内容,目前VR市场上优质原创内容的缺乏有目共睹,质量稍微过得去的内容,在各大视频网站上都可以卖出从几千到几十万不等的价格。这样看来,内 容是VR市场的大蛋糕,无怪多家初创公司将内容生产当方向。内容和技术互为表里,在技术不过关的情况下,谈优质内容无异于痴人说梦。以谷歌的技术和 Justin Lin的导演功底,再加上2000万美元的制作费,才完成这样一部10分钟的短片,优质内容的制作难度可想而知。浮华的表面掩盖不了核心技术发展缓慢的现 实,软硬件的不完善,让优质的VR内容显得稀缺,种种迹象表面,行业还处在起步阶段。事实也正是如此,从行业的融资轮次来看,90%的轮次都处于A轮及以 前轮次。只要核心技术问题不解决,纵使VR概念炒的再火热,也掩盖不了内容不足的事实。

  对于许多用户来说,VR的概念还停留在使物体变得“逼真”的“3D”概念上。尽管HTC、三星、SONY等的VR设备已经越做越好,但在消费者的意 识中,不过是一款能玩游戏的“3D眼镜”,不值得高价购买。或许真正懂VR的会花几千元购入一款大牌VR设备,但如果真正VR概念尚未深入人心,厂商难道 要用高精尖的VR技术去争抢百元以下的市场吗?

  乱象丛生,资本还能从市场中突围吗?

  VR项目遇冷,不代表行业的低迷。市场本就存在着大量泡沫。资本的冷静一方面淘汰了大量实际不具备技术和实力的伪劣公司,另一方面,也说明行业开始走向正常化。

  华强北的出货清单上,实际上多为低质量的移动VR设备和vr眼镜。 有分析师称,目前市场上95%的VR设备是类似华强北生产的cardboard(纸盒子),没有任何电子元器件和触控技术,体验差、利润率低,仅仅解决了 人们对VR的初级体验需求。这样的设备对整个市场实际都是一种损害,低质的产品在培养用户习惯上作用有限,既不能唤起用户期待值,又不能真正体现VR技术。以流水线般的生产团队干着需要顶尖技术的活,这是国内VR的普遍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巨头已经涌入市场,或许改变目前低质量设备充斥市场的局面。上半年,Oculus、HTC、Sony 等新产品先后上市,近日,三星在发布会上也展示了新一代gear vr,1500的售价相对来说也很亲民。下半年,华为、小米等一批500元左右的VR设备也将上市,未来的VR市场,或许有更多的变数。

  但对于国内多数厂商来说,撇开质量不谈,活下去才是关键。以暴风魔镜为代表的一批VR厂商,无论是做硬件还是做内容,都在采取一种先以低价产品获取市场,再谈盈利的战略,即以低廉的产品率先获得用户,占领市场,待到自身成为虚拟现实的入口,盈利自然水到渠成。问题是,打车软件的疯狂补贴,是看到了刚需之下,用户习惯培养好之后的巨大利益,而VR要到什么时候才会实现扭亏为盈呢?资本或许等不了太久。

  今年,众多的VR线下体验馆如雨后春笋,真正效果如何,只有宣传方自己能体会。尽管VR在影视、游戏等娱乐方式上四处开花,但离打造出用户接受的爆款还太远——目前尚无一款在大范围内流行的vr游戏。

  从各方面看来目前的VR市场不容乐观,但不可否认的是,VR仍是肉眼可见的、将会给社会带来革命性变化的技术。谁能断言HTC、Sony、三星等一 众还在对VR孜孜不倦的厂商,不会成为下一个改变社会生活方式的企业呢?国内资本在放缓的同时,也应更加理性的看待这个市场,走的快不一定是好事,没有技 术的支撑,产品就是空中楼阁。一切有影响力的新事物,都不是短时间能发展成熟的,未来的VR市场,仍然充满可能。

  虽然虚拟现实的发展尚在初级阶段,但目前的发展已经够快,只要硬件方面突破现有技术门槛,才能让VR的发展不止流于表面,优质的内容也会出现。给新事物以时间,给VR以耐心,未来的VR图景很美好,而现在,一切都刚刚开始。

  来源:环球网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