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每一年,各类火灾事故的惨剧时有发生,在大型灾害面前,单靠人类血肉之躯灭火和救援,人类的力量十分薄弱,还可能在救援过程中造成二次伤亡,“火场换人”需求与日俱增。
11月9日是一年一度的全国消防日,全国许多省市地区都举行了消防演练活动,消防机器人、无人机等一批高精尖“武器”纷纷亮相。
消防机器人引人注目
在安徽省芜湖市举行的超高层住宅消防演练活动上,消防人员使用了探棒、强光灯、导向绳、切割机、红外热视仪、登高平台车9层高空救人防爆、消防、灭火侦察机器人,消防无人侦察飞机等大量高精尖装备进行探索。
岳阳“119”活动现场消防机器人在演练
在湖南省的活动上,岳阳市“119”宣传活动现场与长沙主会场进行现场连线,首次通过直播的形式展现了消防活动,消防宣传工作开启新媒体时代。而首次与公众见面的消防机器人更加引人注目,并且在现场进行了消防演习。
据了解,这款消防机器人在灭火和抢险救援中表现优异,适用于地下空间、公路、铁路隧道、地下设施及货场、石化炼制厂与油库的火灾灭火。对于发生毒气泄漏、大面积烟雾及易燃易爆事故、人员不易接近的场合实行现场施救、摄像监控、危险品扫除和搬运或障碍物的清除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机器人自上世纪60年代问世以来,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自“德国工业4.0”战略提出以后,全球正向智能制造时代迈进,机器人的身影已经遍布社会各行各业。消防机器人的历史最早可追溯于1986年,日本东京消防厅首次在灭火中采用了“彩虹5号”机器人。随后,消防机器人逐渐在灭火救灾领域应用。
在国际上,目前已有多种不同功能的消防机器人用于救灾现场,逐步向智能化人形机器人发展。消防机器人投入应用最多的国家当属日本;以救援、灭火等智能多功能人形机器人为主且用于军事方面的是美国;在森林火源侦察、破拆等方面智能化应用最多的非仿人形机器人是欧洲各国。
在中国,第一台消防灭火机器人在1995年研发。此后,国内消防机器人研发任务一直由公安部上海消防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消防局主要承担。就目前而言,中国防机器人主要以程序控制履带式消防车为主,多个省市配备了国家863项目“履带式、轮式消防灭火机器人”,但这类机器人在智能方面仍有很大进步的空间。
实上,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建筑和企业生产的特殊性,导致化学危险品和放射性物质泄漏以及燃烧、爆炸、坍塌的事故隐患不断增加,事故发生的概率也相应提高。然而,消防机器人30年来,在中国的普及与应用并不乐观。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价格不菲令人望而止步,没有针对性较强的支持政策,大部分地区难以配备。例如,主要用于隧道火灾、石油化工、地下建筑,以及其他火灾事故现场的德国路虎60雪炮机器人价值170万元;能在机器翻倒、支撑物不安全或非常热等不安全环境下进行破拆、挖掘、开槽、搬运物料、有效工作区域大、连续工作500个小时的瑞典布鲁克50破拆机器人价格在200万元以上;而具备爬坡能力强、操作简单等功能,由公安部上海消防科研所研发生产的JMX-LT50消防灭火机器人价格也在30万元以上。
其二,在研发技术上仍待提高。单从人工智能技术而言,研究领域包括智能机器人、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系统仿真技术与应用、机器学习等,当中绝大多数领域在国内外都还处于技术研究、产业化初级阶段。唯有当技术成熟到一定程度之时,应用场景才能打开,产业化才能形成,而价格也将降低。
其三,好用却不易用,技术难度高,操作、养护都非易事。消防机器人比一般机器人的智能化要求更高,融合了机械工业、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这对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很高。消防机器人包含电子元件、摄像头、传感器、芯片等众多零部件。火场上场面十分复杂,不仅水火交融,而且有坍塌、爆破等危险,消防机器人要承受的外部压力、潮湿、高温、灰尘等环境因素不可预估,硬件方面损坏也屡见不鲜。因而,在维护保养上,消防机器人对技术人员的要求也高。
此外,消防机器人产业化并不成气候,产品相关标准、作战标准、训练大纲、技术文件等从理论到实际应用上都还不具备。
总体而言,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大环境下,消防机器人目前已经开始成为消防人员的可靠的帮手,协助抢险救灾。当需求不断增长,万事俱备之时,那么消防机器人的普及应用、产业化发展将为时不远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