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哪5项关键技术助力神舟回家

军用/航空电子

379人已加入

描述

  据新华社电随着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18日的安全着陆,标志着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在这次任务中成功突破5项关键技术,为任务成功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是高精度中长期定轨预报技术。天宫二号交会对接轨道为393公里,需在飞船发射前21天实施轨道维持,兼顾调相、圆化和轨道高度控制,对长时间轨道预报精度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心利用天宫一号“393 10公里轨道确定与预报”拓展试验获取的轨道测量数据,通过对天宫二号精细化建模、大气密度估值与空间环境参数应用策略优化,有效提高了轨道预报精度。

  二是393轨道远导控制策略设计与验证技术。神舟十一号飞船需具备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交会对接的能力。由于初始相位不同、轨道高度不同,中心重新设计了地面导引控制策略,验证轨道和控制精度,优化实施流程,同时重新制定相应的应急控制策略。

  三是高精度短弧段快速测定轨技术。神舟十一号远距离导引第5次控制与自主导引段第一脉冲控制的时间间隔仅为2圈,定轨时间仅1圈,为短弧段定轨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中心自2014年底开始,持续开展了定轨精度分析与打靶仿真工作,通过优化算法、构建模型、压缩流程等一系列环节,研发出高精度短弧段快速测定轨技术,确保了任务中远距离导引控制的顺利实施。

  四是返回前快速轨道控制技术。为验证飞船快速轨道控制能力,同时优化飞船返回再入品质,飞船返回前的轨道维持采用一圈内两次变轨的控制模式。

  五是伴星飞越观测及驻留轨道控制技术。在组合体运行阶段,中心要控制伴星实现飞越观测组合体等试验。同时,还要实现驻留点捕获、保持、转移等复杂类型控制,驻留及飞越轨道精度要求高。中心综合分析了控制误差、大气密度、轨道衰减等影响因素,设计了伴随卫星飞越观测、驻留点捕获、驻留点移动重构等算法,实现了高精度的轨道控制。

  

  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示意图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