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电瓶产业遭遇整合风波,投资削减、小微企业纷纷退场,但巨头宁德时代(CATL)和比亚迪依然坚定地推行扩产计划。
英国研究公司BenchMark Mineral Intelligence透露,今年年初至今,中国已有19座超级电池工厂项目被叫停或者延迟建设。欧洲电动汽车制造商的销售吃紧,无疑加剧了投资者对电池厂投资的疑虑。
分析师Evan Hartley解释说,“大规模整合使得中国工厂成本走高,利润缩水,诸多公司不得不放弃原定计划。”他预测,这些项目的搁浅将导致中国到2030年的电池超级工厂产能减少3%。
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增长放缓,中国电瓶产业也陷入困境。电动汽车供应链咨询公司Rho Motion指出,欧洲和北美市场的增长率预计将从两位数下滑至6%、7%。
中国汽车行业在过去十年的投资热潮后,也将迎来类似的调整。
据行业机构统计,约有50家中国电动汽车电池集团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上生产,他们将面临日益激烈的技术竞争和更为严格的政府监管。
中国市场分为两大部分,一边是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等占据全球电动汽车电池市场主导地位的大型企业;另一边则是几十家实力相对较弱的中小企业。
数据分析公司Wood Mackenzie(伍德麦肯兹)首席分析师Kevin Shang表示,“中国行业正步入技术创新和产能升级驱动的新竞争阶段。未能跟上步伐的企业将逐渐被市场淘汰。”
中国政府出台新规解决产能过剩问题,迫使部分本土电池制造商暂停在国内外市场的项目。
工业和信息化部于6月份公布了锂离子电池行业的修订指南,对能量强度、功率密度、循环寿命等电池规格提出更高要求。该部门表示,此举旨在减少“盲目扩产”现象。
花旗银行分析师在研究报告中指出,“这显示政府关注到整个供应链的利用效率低下。我们相信,这项法规将使各电池相关子行业的龙头企业受益,因为其旨在逐步淘汰闲置产能,提高技术门槛。”
因此,新入局者面临重重挑战。今年4月,中国最大的糊状食品制造商南方黑芝麻集团告知投资者,因新能源市场格局“剧变”,该公司已暂停在江西投资35亿美元的电池项目。该集团去年曾宣布进军储能领域。
黑芝麻集团在证券交易所文件中表示,“公司将耐心等待……寻找最佳时机启动(该项目),以免增加投资成本及相关风险。”
据中国储能技术联盟统计,今年4月,20余家中国公司公布新建电池生产设施计划,预计年产能共计152GWh,同比下降55%。
中国众多小规模电池制造商如今不得不重新审视他们的海外扩张计划。作为中国排名第七的电池制造商——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该公司在今年5月份,因为无法应对不确定的政策因素和失去主要客户等原因,终止了在德国东部建造电池厂的计划。
该公司董事长杨红新警告,截至年底,仅有不到40家电池制造商可以在市场整合过程中幸存。他在7月份的活动中强调,过去二线及三线厂商通过价格战抢夺市场份额;然而现在,即便是行业领军者亦纷纷降低身价。如此大量的价格波动,归咎于2021年至2022年间,为了满足需求激增而进行的过度扩张。
从电池制造商、锂矿商到正负极材料供应商,整个产业链都受到了电池价格下跌带来的利润下滑影响。据统计,今年第一季度,锂行业107家上市公司的合并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2930亿元人民币(约合400亿美元)和170亿元人民币,同比分别下降18%和50%。
尽管如此,大型电池制造商仍有望在这场整合浪潮中壮大实力,加大投资力度。例如,中国第四大电池制造商亿纬锂能、美国印第安纳州发动机制造商康明斯和Amplify Cell Technologies(由卡车制造商戴姆勒与帕卡联合成立)已联手在密西西比州兴建新的电池厂。
亿纬锂能还宣布将斥资33亿元人民币在马来西亚新建一座工厂,专注于储能和消费电池的生产;中国第五大电池生产商国轩高科则计划投入13亿美元在摩洛哥打造首个电动汽车电池超级工厂;中国第六大电池制造商欣旺达亦计划投资高达20亿元人民币在越南设立新电池厂。
然而,Wood Mackenzie首席分析师Kevin Shang提醒道,中国电池制造商在海外扩张时,可能会遇到各种挑战,包括不同的监管环境和地缘政治风险。他表示:“中国企业渴望走向国际舞台,但他们必须面对现实。海外市场并非照搬国内模式,因此挑战重重。”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