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la大动作挑战能源产业 四大策略环环相扣

新能源汽车

32人已加入

描述

电动车大厂Tesla在2016年7月发布了第二阶段纲要计划(Master Plan, Part Deux)。根据该计划,Tesla理想中的商业模式是建立由清净能源发电、分布式储电设备与电动车三者形成的「能源生产-消费生态圈」,发展出「垂直整合能源公司」新商业模式。

资策会MIC资深产业分析 郑兆伦

电动车大厂Tesla在2016年7月发布了第二阶段纲要计划(Master Plan, Part Deux)。该计划除提及多项对于车辆设计与使用的新概念,更提及了能源生产与储存的整合」,突破车厂仅专注生产车辆、不涉及能源网络布建的传统作风。

Tesla布局电池与储能系统已有数年。分析Tesla第二阶段纲要计划,即可了解Tesla理想中的商业模式,是建立由清净能源发电、分布式储电设备与电动车三者形成的新「能源生产-消费生态圈」,并藉由销售发电、储电与用电等解决方案,形成「垂直整合能源公司」(Vertically Integrated Energy Company)此一新商业模式。

综合其他业者趋势,可预期未来「家用储电设备加电动车」或「家用太阳能发电设备加储电设备」两项产品将逐渐出现。但串连发电、储电与电动车整合之商业模式则除Tesla之外,短期不易见到相同竞争者。Tesla的第二阶段纲要计划,清楚呈现该公司的完整策略版图-成为能源公司。

挑战传统能源产业链 四大策略环环相扣

在Tesla的第二阶段纲要计划,该公司联合创办人Elon Musk描述了四大主要发展策略,分别为整合发电与储能、扩展产品线以涵盖主要地面运输需求、发展自驾技术与发展车辆共享业务。

这四项主要发展策略中,乍看仅有第一项策略直接与转型成为能源产业有关。然而细观第二、三、四项策略,其表面上虽为制造与提供车辆分享服务的策略,实质上目的仍是藉由推广电动运具,将运输市场对化石能源的需求转化为对电能的需求,进而扩大对Tesla提供电能的需求市场(图1)。

图1 主打大众市场的Tesla Model 3,是Tesla进一步推广电动运具的主力车款。 数据源:Tesla

然而,不论是汽车汽油供应业或是电力事业,都有着极高的进入门坎。汽车汽油供应业背后连结的是庞大的石油产业结构,难以动摇。另一方面,传统电力事业不但需要建设大型发电厂,更须布建庞大电网。以硅谷科技创投方式从市场取得成长资金、需要时刻拿出创新成果的Tesla,实际上难以循上述模式按部就班并以传统竞争方式跻身能源事业。

因此,Tesla提出垂直整合能源公司的商业模式。简言之,该策略分为「以电动车扩增电力需求」、「布局分布式能源系统制造能量」以及「整合电动车与分布式能源系统,成为单一品牌」三个步骤:

以电动车扩增电力需求

做为能源事业,Tesla必须持续扩大市场对于能源的需求。电动车的兴起,将带动家户用电量持续增加,亦同时意味着消费者对能源的支出,从支付给汽油业者转换至电力业者。在此趋势下,Tesla选择电力而非石油做为其能源事业的核心,并在初期生产电动车,以期未来能够直接对接Tesla自产的电力。

布局分布式能源系统制造能量

如何与已经拥有大型发电设施与完整电网的电力业者分食能源市场,Tesla选择加入「分布式能源系统」的竞争,即提供消费者「自宅发电、自宅储电」的选项。如此一来,Tesla即不需建设大型发电设施与完整电网等需要长时间回收成本的设施,而可以直接切入家户。而欲提供「自宅发电、自宅储电」解决方案,Tesla则需要拥有两项解决方案:太阳能发电设备与储电设备。

在太阳能发电设备部分,2016年6月21日,Tesla宣布欲以每股26.5美元至28.5美元间的收购价,收购美国能源业者Solarcity的全数股份。Solarcity为美国指标性的太阳能业者,其主要业务来自对住宅用户提供「太阳能租赁」解决方案(图2),根据Greentech Media报导,2015年Solarcity在美国住宅太阳能解决方案市占率约为30%(图3)。经由此项收购,Tesla一举取得提供「自宅发电」解决方案的能力。

图2 Solarcity以租赁模式在美国住宅太阳能市场上取得领先地位。 数据源:Slolarcity
Tesla

图3 2015年美国住宅太阳能安装业者市占率 数据源:GTM Research

在储电设备方面,Tesla研发电池与储能系统已有一定时间。在本次事件发生不久前的2016年4月,Tesla正式公布「TESLA ENERGY」储能设备解决方案,提供家用储电设备「Power Wall」(图4)与企业用储电设备「Power Pack」。在产能上,Tesla即将完成的电池工厂「Giga Factory」预计每年生产总量105GWh的电池,并能够依靠规模经济与自动化将电池每千瓦小时(kWh)的成本降低30%确保其价格优势。

图4 Tesla以Power Wall进军能源储存市场。 数据源:Tesla

Giga Factory的生产规模十分惊人,2015全球产能最大电池厂Panasonic车用电池年产能约为4.5Gwh、全球锂电池年产能约为100GWh。换言之,仅一座Giga Factory的产能,就已经与2015年全球锂电池的产能相当。

能够同时提供家户发电与储电解决方案的Tesla,解决了发电设施与储电设备必须分开租用(或购买)与安装的程序,只要与电动车有效整合,Tesla就能确实成为提供生产清净能源、储电设备以及电动车一条龙解决方案的企业。

整合电动车与分布式能源系统品牌

2016年7月,Tesla将其网站名称从「teslamotor.com」改名为「tesla.com」,宣示其从电动车制造商转化为销售多样商品的品牌。未来分布式能源系统与电动车均会统合在「Tesla」此单一品牌下进行销售与提供服务。消费者能够用一款app即掌握家户发电现况、电能储量、以及车辆充电进度等信息。

在市场上,整合后的新Tesla,能够直接接收Solarcity既有的、全美约30%的家用太阳能市场用户做为其电动车的推广客群;另一方面,对于购买Tesla电动车之车主,则能反向推销家用太阳能解决方案,稳固其能源事业的市场。

Tesla提出「从电动车市场进入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商业模式眼光宏大,其综效亦可望为Tesla的电动车与太阳能事业带来加成。然而此商业模式需要多年布局形成、且与能源市场型态高度连动,其他电动车产业是否同样需要寻此路径发展,还需评估在电池与储能设备的竞争力、以及能源事业是否能与汽车业务有效整合而后定。

「电动车与家用储能设备组合销售」并非Tesla的独有策略。包含BMW、Mercedes、GM与日产(Nissan)等汽车大厂,近年也急起直追推出类似Tesla Power wall的家用储能设备。然而做为储能设备价值核心的电池是否由企业自产或必须向外采购,则将决定车厂进军储能设备的利润空间。

目前在贩卖家用储能设备上与随Tesla进度最接近的Mercedes母公司戴姆勒(Daimler AG)已于德国地区开始贩卖家用储能设备(图5),其因便在于戴姆勒同样由其100%转投资事业Deutsche ACCUMOTIVE进行电池自产。另外日产则同样拥有包含在美国田纳西州Smyrna镇等地的电池工厂。

图5 戴姆勒已在德国推出自家的储能产品。

在拥有电池自产能力后,电池生产成本则成为竞争重点。如前所述,Tesla的电池工厂预期可靠规模经济与自动化降低30%的生产成本。未来其他车厂所拥有的电池工厂是否能在生产成本上取得优势,将是能否于家用储能设备竞争中取得市场份额的关键。

Tesla带头布局能源生产众车厂保守应对

相对于许多车厂有意进军家用储能设备领域,选择进一步向上发展至太阳能发电产业的车厂,则除Tesla外尚无别者。整体来看其因有二:

首先在技术上,汽车业的造车经验与生产太阳能发电设备所需的能耐关联甚低,汽车业并不具有加入太阳能产业的明显优势,连以电动车为产品的Tesla亦是采用直接收购Solarcity方式取得太阳能解决方案。

其次,太阳能事业本身的不确定性较高。相对于其他发电方式,太阳能发电仍是处于发展初期的能源事业,受到日照多寡、都市型态集约或分散、传统电力价格、国家能源政策、太阳能技术进步等多项环境因素影响,经营的波动相较汽车产业为大。

举例而言,前述同样有意销售储电设备的德国戴姆勒,是采用由能源生产/电网业者Energie Baden-Wurttemberg以及太阳能业者SMA Solar Technology等能源业者代销家用储电设备的合作方式形成解决方案,汽车业本身并不介入能源事业。虽然此举将把能源系统与车辆分为两个不同产品,不像Tesla可以提供整体一条龙服务,然而仍不失为较稳健的策略。

综上所述,在短期内可预期市场将由Tesla、Mercedes与Nissan等具有电池自产能力的车厂陆续提供「家用储能设备加电动车」或「太阳能发电设备加家用储能设备」的组合方案,但如Tesla般宣称其为「能源事业」,并尝试建立从发电、储能到电动车销售合一商业模式的企业,将仍为有限。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