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眼中的车联网六大噱头服务

物联网

775人已加入

描述

车联网服务被引入到中国,算起来也有了8年多,对广大车主来说现在并不陌生。说没有人在这个圈子里面盈利那是假的,电信运营商、T-Box供应商起码都得到可观的利润。但作为车联网业务的核心TSP,真正挣了大钱的还真不多。前面也讲过,问题的根源在于车联网的“价值”和“价格”出现了偏离,而不被大众所认可。

车联网的服务都是需要一次性建设成本的,有一些服务还需要不菲的运营成本,所以我们做了前期的调研、定义并开发了新服务,总希望用户去使用它们,并获得客户认可,但有时候往往是事与愿违的。下面我们就细数一下,哪些服务是不被客户所“买单”的:

信息呼叫(iCall)。这个便捷服务主要是帮客户下载目的地(POI)到本地导航系统,它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不少品牌都有。但在中国引入后,车厂首先是“欣喜”地发现iCall在中国的用量太大,是国外的几十倍,随之得出了中国人很喜欢这个服务的结论。但是,得益于汽车产业的发展,中国车主的平均年龄正在速迅下降,而且中国拥有是全球最发达的移动互联网产业,所以最近几年我们观察到的数据是:iCall的使用量在下降,由4、5年前的一个月3次左右降到1次左右,有些品牌甚至月均不到1次,取而代之的是更好用户体验的互联网手机导航。所以,除了部分“老牌铁粉”用户,iCall现在基本沦为一个向朋友show off的功能。

礼宾服务(Concierge)。这是iCall的延升,在车内打一个电话就能订机票、酒店、餐馆,看上去好像挺“美好”的。但是,这种渠道并没有“价格”优势,客户为什么要去用呢?据统计,某车联网产品拥有近60万客户,但礼宾服务每月只有可怜200单左右成交。细细想来,如果能针对车主画象做一个“定制化”会不会更好?比如:针对高端品牌的客户,可以考虑和希尔顿或万豪来一个联合营销,每个车主每年可以享受一次“车内”订酒店打6折(或更低)的优惠。这样是否会双赢呢?

父母控制(Parental Control)。这个功能主要包含三个子公司,分别是:地理围栏(Geo Fence)、宵禁控制(Curfew)、超速告警(Speed Alert),看上去大部分都是父母针对子女驾车的一些监管功能。在国内提供“地理围栏”和“超速告警”的产品也是有不少的,虽然这些功能看上去也有点“炫”,好像也能发挥一些用处,但从运营的角度来看,这些功能的使用率极低,属于“华而不实”的噱头功能。

新闻、股票。(News, Stock)。这两项一般是车机App,它被车厂开发出来,再被安装在HU(Head Unit)上面。同样是因为用户体验较差而且可替代性强,这种应用只有堵车的时候,才会偶尔被车主想起来翻翻。从某豪华OEM车联网产品具体的数据来看,新闻(News)的使用频率只有2.6%,股票(Stock)更是低到0.7%。但是,“车内内容”,笔者是十分看好的,如果有产品能做到“定制化”和“智能化”再加上一点点“个性化”,这样的内容一定会被用户所喜爱!

保养提醒(Service Schedule)。这个功能初衷也是好的,提醒客户去做保养,并和4S经销商预约好时间,提升“返店率”。可惜,这个服务在中国也有一些水土不服,一来中国客户去做保养不习惯提前预约,二来不少客户并不忠诚于某一个特定的4S经销商,三来很多4S经销商管理水平有限,真有客户通过系统预约保养,他们还不一定安排人员和时间衔接好,这样的功能最后就没有人记得了。

动态网站(CWP)。动态网站严格地说是一个服务媒介,它一般提供:客户资料管理、功能介绍、续费、部分功能实现(主要是远程控制功能)。在早期的车联网系统中,不少车厂都开发了这个网站,一方面宣传自己的产品,同时多一个渠道给客户提供服务。但是,现在智能手机的发展远远超出了大家的想象,人们已民经习惯用手机了解信息、控制自己的汽车。动态网址的用量目前不到0.1%(100个客户中只有0.1个在一个月内会登陆一次)

总得来说,不少服务是由国外引用进来,在中国并不适用,还有一部分服务因为和手机比起来体验不占优势,所以倒导了车联网产品使用频繁和粘性低的后果。未来TSP和OEM要一起多思考如何去提升服务的价值和体验,多开发“接地气”和针对客户群体“定制化”的功能。只有把“价格”和“价值”的差距填补上去,车联网产品才能更多地被客户所喜爱。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