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中常见的默认端口号及其用途

描述

转载请注明以下内容:

来源:公众号【网络技术干货圈】

作者:圈圈

ID:wljsghq

在网络工程领域,了解和掌握默认端口号是至关重要的。端口号是计算机网络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用于标识特定的网络服务或应用程序。本文将详细介绍常见的默认端口号及其用途,帮助网络工程师更好地理解和管理网络资源。

什么是端口号?

端口号是计算机网络中的一种标识,用于区分不同的网络服务和应用程序。每个端口号都是一个16位的数字,范围从0到65535。端口号分为三类:

知名端口号(Well-Known Ports): 范围从0到1023,通常分配给常见的网络服务和应用程序。

注册端口号(Registered Ports): 范围从1024到49151,通常分配给用户注册的服务和应用程序。

动态或私有端口号(Dynamic or Private Ports): 范围从49152到65535,通常用于临时或私有的连接。

常见的默认端口号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默认端口号及其对应的网络服务:

HTTP 和 HTTPS

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 使用端口号80。HTTP 是用于万维网上数据传输的主要协议。

HTTPS(超文本传输协议安全): 使用端口号443。HTTPS 是 HTTP 的安全版本,通过 SSL/TLS 加密来保护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FTP

FTP(文件传输协议): 使用端口号20(数据传输)和21(控制)。FTP 用于在网络上传输文件,主要用于上传和下载文件。

SMTP 和 POP3

SM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 使用端口号25。SMTP 用于发送电子邮件。

POP3(邮局协议第3版): 使用端口号110。POP3 用于从邮件服务器下载电子邮件。

IMAP

IMAP(互联网邮件访问协议): 使用端口号143。IMAP 是另一种用于从邮件服务器读取邮件的协议,支持更高级的邮件管理功能。

DNS

DNS(域名系统): 使用端口号53。DNS 将域名解析为IP地址,使用户能够使用人类可读的域名访问网站。

SSH

SSH(安全外壳协议): 使用端口号22。SSH 用于加密的远程登录和其他安全网络服务。

Telnet

Telnet: 使用端口号23。Telnet 是一种早期的远程登录协议,虽然现在已被 SSH 取代,但在某些情况下仍然使用。

RDP

RDP(远程桌面协议): 使用端口号3389。RDP 允许用户远程访问和控制另一台计算机的桌面界面。

SNMP

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使用端口号161 和162。SNMP 用于网络设备的管理和监控。

LDAP

LDAP(轻量目录访问协议): 使用端口号389。LDAP 用于访问和管理分布式目录信息服务。

安全考虑

默认端口号的使用虽然方便,但也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了解这些端口号的安全风险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保护是非常重要的。

端口扫描

黑客常常通过端口扫描来发现开放的端口和对应的服务。为了防范这种攻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关闭不必要的端口和服务: 只开放必要的端口,关闭不需要的服务。

使用防火墙: 配置防火墙规则,限制对重要端口的访问。

入侵检测系统: 部署入侵检测系统(IDS),监控并报警异常的端口扫描行为。

端口重定向

为了提高安全性,可以将常见服务的默认端口号更改为其他非标准端口号。这可以增加攻击者发现服务的难度。

加密

对于传输敏感信息的服务,使用加密协议(如HTTPS、SSH)是必不可少的。加密可以保护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被窃取或篡改。

完整的端口号表

以下是一个更为完整的常见端口号表,供网络工程师参考:

协议 服务 默认端口号
FTP 文件传输协议 20, 21
SSH 安全外壳协议 22
Telnet 远程登录协议 23
SMTP 简单邮件传输协议 25
DNS 域名系统 53
HTTP 超文本传输协议 80
POP3 邮局协议第3版 110
IMAP 互联网邮件访问协议 143
HTTPS 超文本传输协议安全 443
RDP 远程桌面协议 3389
MySQL MySQL 数据库 3306
PostgreSQL PostgreSQL 数据库 5432
MongoDB MongoDB 数据库 27017
LDAP 轻量目录访问协议 389
SNMP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161, 162

写在最后

掌握和了解默认端口号是网络工程师的基本技能之一。通过熟悉各种网络服务的默认端口号,可以更有效地进行网络配置、排除故障和提高安全性。同时,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根据具体需求和安全考虑,对端口号进行适当的调整和管理。希望本文能够帮助网络工程师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默认端口号,提高工作效率和网络安全水平。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