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跑5G!爱立信发布5G端到端商用产品

移动通信

308人已加入

描述

5G标准尚在制定,主要厂商对于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已经启动。在MWC2017(世界移动大会)前夕,爱立信宣布推出覆盖核心网、传输网和无线接入等的端到端5G商用产品,据悉,在推出端到端5G商用化产品方面,爱立信尚属全球首家。

根据3GPP的相关规划,2017年第一版本的5G标准将会推出,完整的标准需要到2019年方能确定;在我国,IMT-2020(5G)推进组计划2017年主要进行5G技术研发试验,待2018年才会开启产品研发试验。

毫无疑问,爱立信的5G商用产品抢跑在了标准尘埃落定之前发布。

真正的端到端5G商用产品

相对于4G而言,5G能够带来千倍容量提升、百倍带宽增长和短至毫秒级的时延,可以满足大规模的物与物通信需求,符合通信应用场景向海量数据应用迁移的趋势,从而有望为运营商创造新的“蓝海”市场。对于这一“蓝海”市场的规模,爱立信预计到2026年将会是5820亿美元——随着电信运营商基于5G技术的部署,数字化技术将会蓬勃发展,到2026年5G将在全球范围内制造5820亿美元的市场价值,对于运营商而言,意味着34%的收入增加。

为了抢占5G市场先机,全球主要运营商已经等不到ITU预计的2020年5G商用时间点:Verizon计划2017年在部分城市商用5G,韩国KT将于2018年初开展5G预商用试验,支持平昌冬奥会。在我国,虽然三大运营商的5G商用计划与ITU一致,但是已经开始将部分5G技术提前应用于4G网络,以全面提升4G网络性能。因为,从4G到5G的转变不是一夜之间可以实现,而是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启动这一转变过程的最佳时间点,或许正是当下。

爱立信此次推出端到端的5G商用产品,正是为了满足5G先行者的需求。“4G到5G将发生革命性的演变,而从现在的4G到5G需要一定时间,所以很多走在前沿的运营商已经在考虑建设5G网络,爱立信为此率先向市场推出相关解决方案,帮助现有网络平滑演进到下一代网络。”爱立信集团副总裁兼网络产品负责人THOMAS NORÉN表示。

据悉,爱立信的全新5G平台包括5G核心网、无线和传输产品组合,以及数字支撑系统、转型服务和安全系统,是真正意义上的端到端5G产品。

最重要的是,爱立信通过多项前瞻性设计,确保该产品可以完整支持未来各项5G技术,这就意味着,等到5G标准化技术开发完成,运营商无需购买新的硬件,即可在现有硬件产品基础上通过软件升级支持未来的5G。这不仅提升了运营商的网络能力,而且减少了运营商在现阶段的不必要投资。

引入网络切片技术,支持全频段及eCPRI标准

爱立信完整的5G产品包括核心网、传输网和无线接入等。从核心网来看,针对不同业务分配合适资源的网络切片是5G关键,在此方面,爱立信推出了基于网络切片且支持5G用例的5G核心网系统。借助网络切片,运营商能够在公共网络上提供专用虚拟网,针对某种服务或某个客户提供特定功能。THOMAS NORÉN称,爱立信是第一家做到在核心网侧为将来5G做好准备的厂商。

据悉,通过网络切片可实现服务连接设置自动化,保证服务质量,节约成本,加快服务上市速度,网络切片的5G策略和用户数据可以确保用户能够获得合适的服务质量和数据完整性。值得一提的是,爱立信还引入了5G漫游联合网络切片技术,将此概念扩展到了受访网络,使得运营商能够提供全球网络服务,确保企业无需与各个运营商单独签署协议便可获得全球服务体验。例如,近期爱立信、德国电信和SK电信成功合作实现的案例中,三方联合创建并演示了全球首个洲际5G试验网,网络切片可在彼此网络中使用。

此外,网络功能虚拟化也是5G核心网演进的必由之路,爱立信为此引入NFV和SDN进行联网和可编程管理,为网络带来超级可扩展性、可编程性和自动化。

THOMAS NORÉN透露,在无线接入层面,爱立信在去年推出的全球首个5G NR无线基站AIR6488的基础上,扩展了对于中频和高频的支持,推出新的5GNR设备。相应的,爱立信引入了更先进的多天线技术,从之前的64收发提升到512收发。因为新的无线设备可以用于所有频率范围,可以支持更多的运营商选择,所以可以为用户带来更好的通信体验。

而在传输侧,爱立信也考虑到了对于最新前传标准的支持。THOMAS NORÉN表示,5G时代到来后网络结构将发生革命性变化,更多的处理资源将转移到天线侧,加之带宽的增长,使得前传网络面临较大挑战。针对这一情况,目前由爱立信、华为、诺基亚和NEC牵头的主要厂商正在研究新一代前传结构,制定下一代前传标准eCPRI。据悉,目前eCPRI标准即将完稿,与此前的cPRI标准相比,eCPRI能支持5到10倍的前传能力提升。

THOMAS NORÉN透露,爱立信最新的5G端到端商用产品即支持eCPRI标准,而目前支持eCPRI标准的,业内爱立信是唯一一家。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