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V微影技术仍待克服重重障碍 2020年将用于关键步骤

半导体新闻

66人已加入

描述

电子发烧友早八点讯: 极紫外光(EUV)微影技术持续取得重大进展。在日前于美国加州圣荷西举行的国际光电工程学会(SPIE)年度会议上,英特尔(Intel)与三星(Samsung)的专家表示,EUV正缓步进展中,但短时间内仍存在相当的障碍,这让任何一家公司都难以公开承诺何时才能开始使用这项技术。

另外,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Imec) 宣布使用EUV制造5nm制程技术的技巧,将有助于当今所的浸入式扫描仪。一般预期,EUV将在2020年左右被采用于几个关键步骤中,从而免于使当今193nm浸入式步进器所需的四次曝光。

KLA-Tencor首席技术专家Ben Tsai在SPIE先进微影(SPIE Advanced Lithography)大会的主题演讲中提到:「我认为沉入式微影技术将成为主力,而EUV则将用于选择层。」

三星指出,该公司积极推动在去年10月宣布的计划,将EUV用于7nm制程节点,但该公司尚未透露如何以及何时实现。英特尔则重申过去几年来的指导原则——「EUV十分适用于在7nm节点使用EUV极其理想,但得等到一切准备就绪后才会导入。」

在现有的8个核心EUV计划中,有6项计划已经准备好或即将就绪。英特尔EUV计划负责人Britt Turkot指出,用于覆盖EUV晶圆的防尘薄膜仍在开发中,而用于检测EUV光罩的新工具也还验证中。

微影技术

在8项核心的EUV计划中有6项已经准备就绪了(来源:Intel)

三星在年度会议中提到一款适用于7nm的EUV光罩检测工具,该公司自2012年起即已开始投入该技术的研发了。Turkot表示,缺少来自第三方的工具,并不能阻止EUV投入使用,但可能降低良率以及增加成本。

三星EUV计划负责人Seong-Sue Kim表示,去年底生产其首款EUV光罩,仅存在几处瑕疪,正适用于修复。「这是一项惊人的成就,在我开始工作时,如果少了EUV,这几乎不可能实现。」

带领英特尔整体光罩运作的Frank Abboud表示,英特尔自1992年以来致力于开发EUV光罩。英特尔的EUV工具他认为光罩并不会是EUV的把关项目,并展示英特尔在2014年为光罩设计的全新多光束工具。

英特尔在去年为晶圆厂出货其首款产品质量的EUV光罩。Turkot指出,英特尔的EUV光罩试产线已经开发出用于14、10和7nm等多种无缺陷的EUV网线了。

发展道路漫长曲折

英特尔和三星的半导体专家都认为,EUV光源功率已经朝向250W目标迈出了重大步伐。然而,EUV制造商ASML在去年年底报告的210W实验室展示以及现有最佳系统的130W之间仍存在差距。

EUV光源所需的液滴产生器和收集器寿命不断在延长中,而且也变得更可预测。 Turkot指出,另一家EUV光源供货商——日本Gigaphoton开发的产品展现了「令人鼓舞的结果」。

她说,整个EUV的运转时间正不断改善中,但还不够快。在去年年底时,最新的3350B系统可作业的时间超过了75%,比去年的结果提高了约5%。

微影技术

英特尔认为,EUV系统的可用性持续提高,但进展速度还不够快(来源:Intel)

Turkot乐观表示,用于避免EUV晶圆缺陷的防尘薄膜正续改善、新的试产薄膜与量产薄膜也开发中。Kim则指出,新的防尘薄膜材料必须能够承受250W的生产扫描仪。

光阻剂材料即将达到7nm的性能目标,但还要更高的灵敏度。Kim说,这些化学品并不至于成为使用EUV的限制,但如果该技术进展仍无法克服线宽边缘的粗糙度和边缘布局等问题,未来将会限制EUV的发展。

「一旦工具启动以及运转,我们就会看到光罩出现越来越多的缺陷,」Turkot说,「我们可能不明白原因,但在多个工具中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包括最新的3350B。

好消息是业界目前正使用了14套EUV系统,其中6套是3350B,Turkot说。该设备持续扩展的数据组合有助于更快速地辨识图样,从而可能加快进展的脚步。

她将二十多年的EUV开发计划描述为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目的地就在弯道附近…我们必须注意目前所在位置以及看清前方道路。」

Imec描述一种EUV途径,可用于创造5nm逻辑节点、42nm 金属-1层间距以及32nm M2。它象征着采用来自研究机构的EUV技术首次完整实现的制程节点,并将有助于开拓此技术。

Imec说,单次EUV阻挡步骤可以完成自对准四极图案化(SAQP)设计,同时还能仅使用浸入式步进机降低20%的成本。该公司并描述将EUV用于单一图案化的步骤,有助于削减了SAQP与三重阻障层。然而,这种替代技术可能带来成本与复杂度增加的问题。

编译:Susan Hong

(参考原文:EUV Progress, Hurdles Cited,by Rick Merritt)

声明:电子发烧友网转载作品均尽可能注明出处,该作品所有人的一切权利均不因本站转载而转移。作者如不同意转载,即请通知本站予以删除或改正。转载的作品可能在标题或内容上或许有所改动。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