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的I/O(输入/输出)控制方式是计算机系统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它决定了CPU与外设之间数据交换的方式和效率。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I/O控制方式也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效到高效的演变过程。以下是对计算机I/O控制方式的详细简述:
一、程序I/O控制方式
程序I/O控制方式,又称作“忙-等”方式或程序直接控制方式,是计算机早期采用的一种简单的I/O控制方式。在这种方式下,CPU通过执行程序来直接控制外设的I/O操作。具体过程如下:
- CPU发出I/O指令 :CPU首先向外设发出I/O指令,启动外设进行数据的输入或输出。
- 轮询检查外设状态 :CPU随后进入一个循环程序,不断查询外设的状态寄存器,以检查外设是否已准备好进行数据传输。如果外设处于忙碌状态,CPU将继续循环查询;如果外设已准备好,CPU则进行下一步操作。
- 数据传输 :当外设准备好后,CPU通过数据总线与外设进行数据交换。在数据传输过程中,CPU需要全程参与,直到数据传输完成。
特点与适用场合 :
- 优点 :控制简单,不需要额外的硬件支持。
- 缺点 :CPU利用率低,因为CPU需要不断轮询检查外设状态,导致大量时间被浪费在等待上。此外,CPU和外设只能串行工作,无法实现并行处理。
- 适用场合 :适用于CPU执行速度较慢且外设较少的系统。
二、中断I/O控制方式
中断I/O控制方式是程序I/O控制方式的改进版,它引入了中断机制来减轻CPU的负担。在这种方式下,CPU向外设发出I/O指令后,不再等待外设准备好,而是继续执行其他任务。当外设准备好进行数据传输时,它会向CPU发出中断请求信号。CPU在接收到中断请求后,会暂停当前任务,转去执行中断服务程序以处理I/O操作。
特点与适用场合 :
- 优点 :提高了CPU的利用率,因为CPU在等待外设准备好的过程中可以执行其他任务。此外,CPU和外设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并行处理。
- 缺点 :中断处理过程需要CPU的参与,且每次中断都会打断CPU的当前任务,导致一定的上下文切换开销。此外,如果系统中配置的外设数目较多,且都以中断方式进行并行操作,可能会耗去大量CPU时间或因CPU来不及处理而造成数据丢失。
- 适用场合 :适用于需要提高CPU利用率且外设数量适中的系统。
三、DMA(直接内存访问)方式
DMA方式是一种更高效的数据传输方式,它允许外设与内存之间直接进行数据传输,而无需CPU的参与。在这种方式下,CPU只需在数据传输开始前设置DMA控制器的相关参数(如源地址、目标地址、传输大小等),并启动DMA传输。DMA控制器随后会接管数据传输过程,并在传输完成后向CPU发出中断信号以通知CPU。
特点与适用场合 :
- 优点 :显著提高了数据传输的效率和速度,因为数据传输过程完全由DMA控制器控制,无需CPU的参与。此外,CPU可以在DMA传输过程中执行其他任务,实现了CPU与外设的并行处理。
- 缺点 :DMA控制器需要额外的硬件支持,且其使用和管理相对复杂。此外,DMA传输过程中可能会占用系统总线资源,影响其他设备的通信。
- 适用场合 :适用于需要高速数据传输且CPU负担较重的系统。
四、通道控制方式
通道控制方式是DMA方式的进一步发展,它引入了通道这一专用处理机来负责外设的I/O操作。在这种方式下,CPU只需向通道发出I/O指令,并指定通道程序在内存中的位置。通道随后会执行通道程序中的指令来控制外设进行数据传输。在数据传输过程中,CPU可以执行其他任务而无需干预。当数据传输完成后,通道会向CPU发出中断信号以通知CPU。
特点与适用场合 :
- 优点 :进一步提高了数据传输的效率和速度,因为通道可以独立控制外设进行数据传输而无需CPU的参与。此外,通道还可以控制多台外设进行并行处理,提高了系统的整体性能。
- 缺点 :通道控制器的实现相对复杂且成本较高。此外,通道的使用和管理也需要专门的软件和硬件支持。
- 适用场合 :适用于需要高速数据传输且外设数量较多的系统。
综上所述,计算机的I/O控制方式经历了从程序I/O控制、中断I/O控制、DMA方式到通道控制方式的演变过程。每种方式都有其特点和适用场合,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系统的具体需求和资源情况来选择合适的I/O控制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