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最新发布了《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2017)》,在报告中,2016年全国共办理非现金支付业务1251.11亿笔,金额3687.24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2.64%和6.91%。从全球可比口径看,2015年我国非现金支付笔数占全球非现金支付笔数的22.12%,增速是全球平均速度的4倍以上。
联合国资本发展基金担任秘书处的“优于现金联盟”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共同发布报告,2016年中国的移动支付市场规模达到2.9万亿美元,在4年内成长了20倍。与此同时,艾瑞咨询和ForresterResearch两家咨询公司的研究数据称,2016年中国移动支付的规模大约为美国同期的50倍。
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亚洲正成为全球支付行业的引擎。这是凯捷与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RBS)联合发布的权威报告《2016年全球支付报告》得出的结论。
4月26日,中国支付清算协会连续第五年发布《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下称《报告》),梳理分析行业发展,“强监管、防风险”成为两大关键词。
《报告》显示,2016年,全国共办理非现金支付业务1251.11亿笔,金额3687.24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2.64%和6.91%。从全球可比较口径看,上一年非现金支付笔数同比增长47%,是全球平均速度的4倍。
支付牌照缩减至255家
移动支付领域,商业银行处理移动支付业务257.10亿笔,金额157.55万亿元,同比增长85.82%和45.59%;支付机构共处理业务970.51亿笔,金额51.01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3.47%和132.29%。
尽管商业银行在业务规模上占优,但业务笔数上,支付机构是银行的3倍多。银行和支付机构笔均业务金额分别为6127.97元和525.60元,体现出支付机构小额、分散的业务定位。
经过央行注销、主动申请注销、不予续展以及续展合并等因素,支付牌照从原来的270家缩减至255家,其中互联网支付109家,移动电话支付47家。支付行业分化现象严重,年收入100亿以上的机构2家,10亿-100亿规模9家,1亿-10亿规模46家,100万-1亿规模71家,剩余机构创收能力较弱。行业人士指出,支付机构整合潮仍将继续。
加大支付领域风险整治
在4月25日的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上,央行相关负责人提示,目前除少数排位比较靠前、口碑较好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实现盈利,其他大部分处于亏损运营状态。支付机构存在巨大资金沉淀,容易被挪用于投资。一旦发现风向不对,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可能携款潜逃。
针对行业发展参差不齐的突出情况,人民银行在2014年尝试构建支付机构风险水平评价指标,由中国支付清算协会起草评价指标体系,并邀请部分央行分支行支付结算处和非银支付机构骨干进行讨论修订,在2016年首次开展支付机构分类评级工作。依据客户备付金管理、合规与风险防范、客户权益保护、系统安全性、反洗钱措施、持续发展能力等六项监管指标和企业内部管理等自律管理指标,将支付机构分为A、B、C、D、E的5类11个级别。
评级较高的机构将在确定支付账户功能、交易限额和实名制核验手段方面给予较大支持;评级较低的机构将面临限期整改、监管谈话等措施,甚至面临停办部分或全部业务、注销支付资质等惩罚措施。在2017年初央行备付金存管通知中也明确,将评价结果作为确定支付机构集中缴存比例的依据,给合规性强、评级较高的支付机构提供更大的空间。
2016年,央行加大支付领域风险整治。支付机构过往将备付金账户分散存放,既不利于对备付金进行监测也存在被支付机构挪用的风险。对此,央行建立备付金集中存管机制,规范支付机构跨行清算行为,逐步取消备付金利息。
另一方面,央行大力整治无证经营支付业务。截至2017年1月,全国范围内摸排确认无证经营支付业务机构239家,查处150余家,其余仍在核查中。此外,针对电信网络诈骗,央行会同有关部门建立涉案账户紧急止付和快速冻结机制;排查支付业务系统敏感信息和资金安全隐患;并且加强账户实名制,加强个人支付信息安全保护和资金保护长效机制。
“网联”清算平台已于今年3月31日启动试运行,促使支付机构回归支付业务本源。
此外,2016年,个人银行账户改革进一步推进,《关于改进个人银行账户服务 加强账户管理的通知》、《关于加强支付结算管理 防范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落实个人账户分类管理制度的通知》等文件陆续出台,初步形成个人账户分类管理的制度框架。改革思路坚持严格落实账户实名制,区分主辅账户功能实现账户分类管理。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杨涛表示,“严监管”在未来一段时间仍将是支付行业的常态。这也是监管在效率与安全的跷跷板下,对当前行业现状做出的选择。此外,支付行业集中度仍在快速提升,对比海外经验,应警惕可能存在的垄断风险。
央行正在大力整治无证经营支付业务。截至2017年1月,全国范围内摸排确认无证经营支付业务机构239家,查处150余家,其余仍在核查中。
激烈的竞争加剧了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生存难度,有些甚至铤而走险导致行业乱象频发。央行也曾多次表示鼓励现有机构兼并重组,健全市场退出机制,减少牌照数量。
央行整肃第三方支付机构
自第三方支付机构爆发重大风险事件以来,监管层的处罚频率和力度明显增加。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央行共开出48张罚单处罚支付机构。仅2017年以来,已对第三方支付机构开出8张罚单。
在“严监管”的主旋律下,不仅难有新进入者出现,预计相当一部分的存量机构也将被逐渐挤出这个行业。
“第三方支付有很强的规模效应,规模越大,企业的边际成本就会越小,因此发展的趋势就难免朝着少数几家寡头垄断的方向发展。”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薛洪言表示。
清理非法机构
目前第四批96家支付机构牌照续展正在审核中,央行近期接连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祭出整肃重拳。
近日,央行对宁波银联商务(因违反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相关规定,违反反洗钱规定)和深圳瑞银信(因存在违规开展银行卡收单业务的违法行为)分别开出了58万元和3万元的罚单。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最新发布的《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2017)》(下称“《报告》”)则显示,因注销、主动申请注销、不予续展和续展合并等因素,270家非银支付机构在2016年缩减为255家。
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副秘书长王素珍介绍,2016年规范发展成为支付清算行业监管的主基调。截至2017年1月,央行共清理非法从事支付业务机构239家,累计处罚13家违反客户备付金相关管理规定的支付机构,注销3家机构业务许可证。
“目前央行暂停发放新的第三方支付牌照,因此没有增量,只有存量。而从央行对第三方支付行业的监管态度来看,未来一段时间内重新开放牌照发放的可能性并不太大。在监管层对第三方支付等互联网金融行业监管整体强化的情况下,优胜劣汰的态势应该会加速,行业参与者会进一步缩减。”一位第三方支付企业的高管层人士对《国际金融报》记者指出。
自2011年5月3日至2015年3月26日,央行分8批共发放270家支付业务牌照,在此之后,央行再未发放支付牌照。而按照5年一续展的期限,首批获得牌照的机构2016年迎来续展。据悉,2016年央行完成三批共92家机构《支付业务许可证》续展工作,共调整机构业务范围18家,合并机构10家,不予续展1家。第四批即将续展的95家支付机构中有十几家曾因为不同原因受到过处罚,3家机构因挪用占用备付金而被央行集中通报。
寡头垄断格局
在王素珍看来,未来一段时间,“严监管”仍将成为支付行业的常态。
据记者了解,自去年以来,监管层出台了多项政策,包括建立个人银行账户分类管理机制;创新非银行支付机构分类监管制度,确立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机制;开展专项整治活动,打击支付市场违规乱象等。这一系列实质性的措施,使市场主体因利益驱动引发的无序竞争、恶性竞争、不公平竞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不过,在4月25日举办的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法律政策宣传座谈会上,中国人民银行条法司副司长庞任平指出,目前除了少数排位比较靠前、口碑较好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实现盈利,其他大部分支付公司处于亏损运营状态。
庞任平提示,部分第三方支付平台存在“跑路”风险。“第三方支付机构存在巨大的资金沉淀,容易被挪用于投资,影响客户资金结算安全。一旦发现风向不对,第三方支付机构就可能携款潜逃”。
“其实,当前第三方支付行业的竞争是很严酷的。支付宝和财付通两大巨头基本占据了市场80%以上的份额,剩下的几百家企业就在不到20%的份额中争抢。多数中小型第三方支付企业很难靠自身的业务来达到盈利,因此为了生存,很多第三方支付企业开始打政策、法规的‘擦边球’,甚至违规、违法操作。”上述人士指出。
如今在第三方支付行业,大家争抢的最大目标是“谁是行业老三”。根据易观发布的数据,2016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份额排名为支付宝、财付通、银联商务、快钱、汇付天下、易宝支付。同期来自比达咨询的排名则是,支付宝、财付通、拉卡拉、易宝支付、联动优势、连连支付。艾瑞披露的2016年第四季度的第三方支付行业排名又与前者有所差异,依次为支付宝、财付通、银联商务、快钱、中金支付、汇付天下。
“其实,就第三方支付这个行业而言,其行业特性就决定了资源是朝着集中化的方向发展的。规模效应对第三方支付企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支付宝和财付通为主的寡头垄断格局。”上述人士坦言,“这个行业不需要成千上百家的企业来参与服务,因此愈加严苛的监管所产生的挤出效应对整个行业是件好事。”
移动支付市场之大令人咋舌,两大移动支付巨头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已经不满足于国内市场,纷纷开拓海外,但是海外市场的复杂性超乎想象,面临的拦路虎也不止一只。
根据美国消费金融网站LendEdu对大约2000名80后、90后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大约14%的人会经常使用移动支付软件,35%的人甚至表示他们从未使用过移动支付。这似乎与我们想象的不一样,按理说,美国年轻人应该非常热衷于此类先进技术才对。但实际情况是,美国的移动支付市场一直进展缓慢,仍处于普及阶段,即使银行和金融科技公司投入巨资花费巨大精力。不过,根据市场研究公司Forrester预计,2021年之前,移动支付将在美国得到迅速普及与发展。
究其原因并非是美国大部分人不知道有这类软件的存在。因为根据咨询巨头埃森哲去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大约56%的美国和加拿大消费者表示他们“十分清楚”自己可以使用手机购买商品或服务,大约36%的人表示不太清楚,只有8%的人表示“完全不知道”。根本原因还是有近40%的人表示,现金和银行卡足以满足他们进行日常支付的需要,并不需要移动支付。并且,虽然中国移动支付市场发展迅猛,几乎能够做到出门不带钱的“无现金社会”,但是万事达卡集团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约85%的交易仍用现金进行。此外,零售商升级POS设备以容纳市场上现有的各种移动支付应用也需要付出成本。
所以,并不是移动支付公司不够努力,而是现金和银行卡的根基太牢固,一时无法撼动。
国外银行不愿为他人做嫁衣
虽然国内银行总是为人诟病,但是不得不承认,我们的银行卡是最好办理的,能做到无门槛、免费开户并且即时领卡,同时还完成了移动支付必需的身份认证和安全问题。
而由于成本绝大多数欧美银行无法实现这点。发行如此大量的带有各类功能、综合服务的银行卡不仅有很高的发卡工本、人力成本,而且后台系统运算能力、现金管理、配套网点建设、机具设备投放及其运营维护都耗费巨大。如果大量无门槛发放的银行卡不能保证带来足够的存款与中间收入,并且导致资源紧张服务不到位而影响市场声誉挤走优质客户,对欧美银行来说最后就成了赔钱的买卖。高大上欧美银行更不可能去干这种费力不讨好,短期看不到收益的事。
欧美国家没有银行或卡组织愿意承担大量低效益甚至负效益的储蓄账户网络安全柜面认证服务以及为第三方平台转账结算这种给他人做嫁衣的业务,网络支付也就只能依附在本身已经很成熟的信用卡支付体系下。虽然visa或者master等外卡组织也有各种方式的网络验证功能,但一般主要用于信用卡且由于没有统筹规划而无法统一整合分散的各国市场。
因此,国外也不是没有发展移动支付,而是他们的发展环境相对中国环境来说要困难一些,所以中国移动支付进军海外市场也会面临相同甚至更大的难度。
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
除了当地已经在发展的移动支付公司之外,中国移动支付三大巨头也在通过开通场景以及进行投资等手段抢滩海外市场。
支付宝在建一个全球支付网络。2016年支付宝先后在境外机场、北极圣诞老人村、日本7-11和罗森便利店等场景开通了移动支付。2017年春节前,欧洲米兰、慕尼黑、赫尔辛基机场上线即时退税到支付宝服务;2017年2月6日,芬兰航空客机接入支付宝可支持乘客的购物与服务的付费;4月4日,支付宝接入意大利首批店铺。上周在香港,支付宝还在此前只能接受人民币付款的香港推出了港币服务,实现了业务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
投资也是海外扩张的重要手段,自2016年开始蚂蚁金服对印度版支付宝Payt、韩国互联网银行K-Bank、菲律宾数字金融公司Mynt以及全球第二大汇款服务公司美国速汇金(Money-Gram)进行投资。还有消息称,蚂蚁金服正在和印度尼西亚当地一传媒巨头Emtek洽谈,一起成立一家合资支付公司。
根据艾瑞的研究,支付宝目前是中国最大的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今年第一季度市场份额达到51.8%。排名第二的财付通市场份额为38.3%。
从2016年初开始,微信支付开始将触手伸至境外。目前,它已经在全球范围内的11个国家和地区落地,其中包括了日本、韩国、泰国、中国香港等广受中国游客欢迎的国家和地区。微信支付“人民币收款,向境外商家结算外币”的跨境支付模式也已全面落地,如今微信支付现已支持用户使用20多个国家的货币,包括日元、新西兰元、韩元和泰铢支付。
百度是这一市场的新进入者,目前的市场份额不到1%。去年4月,泰国泼水节中,居然多了百度的踪影。百度钱包在泰国曼谷、普吉、清迈、芭提雅等四个城市上线,消费者可以通过扫码完成境外支付。有百度人士透露,百度钱包正在加速全球化生态布局,后续还将进入韩国、日本等国家,并将在港澳台进行业务布局。
最后,可以看出,国外移动支付市场环境还比较一般,群众习惯还有没有养成,并且国外移动支付发展缺少大量银行卡的身份认证和安全保障作支撑,同时,中国对手的竞争也十分激烈,所以,移动支付进军海外,想要生存就必须好好规划一下了。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