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科技
6月26日,共享雨伞企业“共享e伞”在上海投放了5万把伞,27号雨后的上海就没看到一把伞,所有的伞都被带回家了。而在南昌也发生了相似的情形,7月3日,南昌当地媒体报道,“共享e伞”的3万把共享雨伞在投放半个月后,已经难觅踪影。
让人出乎意料的是,“共享e伞”创始人赵书平对此并不意外。他回应称,在进入的11个城市都出现了“一伞难觅”的现象,但这是正常的,当初投放的初衷就是藏伞于民,主张市民把伞带回家。
赵书平的一句“藏伞于民”火了,将共享雨伞再次拉回到大家的视野当中,也让关于共享雨伞的争论继续升温。
最近,E伞被杭州城管收走的5万把伞已被返还。
之前在杭州投放了5万把雨伞被城管收走,共享E伞的创始人赵书平并不担心,他说城管已经把伞返还给他,他们计划这个月20日再投放一批。
网络上对共享雨伞质疑声四起,而赵书平却雄心勃勃地加速“攻城略地”。
短短两个月,从早前的深圳、杭州,到近日的惠州、重庆、成都,有18座城市投放了E伞,“互联网思维,这都不算快”。
从共享雨伞诞生之日起,就一直争议不断。有观点认为共享雨伞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些“痛点”问题,是真风口;也有观点认为共享雨伞缺乏技术壁垒、准入门槛低、缺乏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使用低频等,是伪需求。正方与反方各有道理,那么披着“共享”外衣的共享雨伞,到底是真风口还是伪需求?
赵书平计划一年内投放1000万把E伞,制伞成本6个亿。
赵书平笃信,他能在“共享”的风口中分一杯羹。
“很多人不看好,是被共享单车带到沟里去了。就没看懂我这一步,总认为满大街的东西,才是共享,这不是乱了套了吗?产品不一样,流通的方式也不一样。雨伞,老百姓藏在家里,我才有钱赚。”
“嘿嘿嘿”,采访全程,赵书平都在“得意地笑”。
杭州城管收走的5万把伞已经返还了
记者(以下简称记):E伞在杭州投放的5万把雨伞被城管收走后,后来怎么样了?
赵书平(以下简称赵):6月28日城管就如数还给我们了。我说:“中队长啊,我们的伞不用你收,给我三天,老百姓都帮你收了。何必花这些力气呢。”城管表示:“那就再看看”。于是,拿到伞我们马上投放,加上后期追补的1万把,共6万把伞,已经投放了。这个月20号我们还会再投放一批。商家、护栏、体育场馆……能放的地方我们都放,不用三天,两天就没了。我们的伞都在老百姓家里。
目前,城管要求我们在西湖景区不可以投放共享雨伞,但其他区域可以投放。
长期来看,我们计划在杭州投放90万把伞。
记:伞被老百姓带回家里,都看不见了,怎么共享?
赵:我们的伞是没有桩的,伞上有一把锁,打开需要四位数密码。设计之初就是让百姓带回家的。怎么分享我告诉你:假如你在逛街,突然下雨,没带伞,身边突然有一把伞,你会不会用?用了以后,你是中途还,还是目的地还?中途还,伞就进入了下一个分享模式。若是被带回家或办公室,下次出门,你会用谁的伞?用E伞,它的利用率就更大。用自己的,那我们也不担心,总有一天,亲人、同事或朋友可能向你借伞,你会借哪把伞?如果借E伞,伞就共享出去了。
和自行车不一样,伞可以随身带。共享的产品不一样,流通的方式也不一样。不是从护栏里获得,就非得回护栏,这就是钻牛角尖。
如果放在大街上我反而不赚钱,因为风吹日晒,伞容易坏,大家拿回家,反而用得久。
共享E伞的创始人赵书平
我们把人性的弱点都考虑到了
记:如果愿意外借伞的人很少,大规模流通不起来呢?
赵:那我们也不担心。我们最担心的是有人故意去破坏雨伞。只要不破坏,总有一天要用,那还是我的财产,我就不担心,当是他在帮我保管。就怕有人在家里无聊,要破解我的密码锁,把伞捣鼓坏了。
所以考虑到这点,我们设置了只要你记住密码,就可以再次打开,且不再收费。这样他就不会破坏伞了。你看,我们把人性的弱点都考虑到了。
记:有人刻意记住密码免费使用,你不是亏了?
赵:这种都有的,不能保证百分百。中国有13亿人,不能做满13亿,我做满5000万就足够吃饭了。其实我们是做过测试的。30把伞,给大学生使用。第二天去问,多少人记住了密码,只有30%记住。第三天又问,5%都不到。大家几乎全忘了。
另外我们的锁有个特点,锁在伞把手的位置,特别容易滑动,你在使用过程中不经意间就会弄乱密码。
记:目前E伞数据如何?
赵:我们在雨水多发的15个城市投放了30万把伞,已有注册用户40万,流通率也高。只有小部分伞失联了,遭破坏的可能性小,可能是还没启用,或是有些用户,可能带了两把,甚至三把雨伞回家,这个不担心。
共享雨伞在杭州投放有不少。
每把雨伞至少有6个位置可以拿来做广告
记:你们怎么盈利,能不能算算账?
赵:目前我们伞的成本压缩到了60元。一把伞押金29元,加9元充值费。每半小时收5毛钱。一般连续下雨,我认为保守90天就能回本,快的话60天。
其实,一把伞只要做到2个人共享,光押金就足够回本了。且不要说我们盈利的大头是广告。
前段时间刚跟湖南的滴滴公司签了合同,E伞里面滴滴专车的广告。滴滴在湖南有50万辆快车跟专车,我们要给他们提供20万把雨伞。我们和华为也建立了合作,在它的11个园区的几百辆大巴上都投放了雨伞。每把雨伞内侧面、伞柄等至少有6个位置可以拿来做广告。如果算5块钱一个位置,光是广告费就收回了30块钱。还有一个就是我们APP的植入广告,现在很多人跟我们谈,如果我们做到一定规模的时候,雨伞就不仅是一个躲雨的工具,它还是个广告媒体。
最近找我们合作的人真的很多,就这几天,7月16日,我们在腾讯位于深圳总部的整个园区投满了E伞。
记:未来怎么布局?
赵:我们会在今年8月1号之前把长江以南、西南地区、珠三角地区的一、二级城市全部覆盖。
未来每个城市打算按十比一人口投放。比如杭州900多万人口,就投90万把雨伞。另外浙江除了杭州,7月20日左右,我们会投宁波。之后再投温州、金华。浙江这么好的市场不投,那我就是傻。
如今我签了1000万支雨伞,一年内分批交付。
不惧竞争,9个专利在手,谁模仿我就告谁
记:1000万把伞等于6个亿,钱够吗?会不会速度太快?
赵:按照互联网思维就不算快。
我的供应商知道我的伞很火爆,允许我月结90天。即货先拿给我,90天以后再付钱。90天的时间窗,我都回本了,基本没啥风险。
天使轮的1000万是我自己的钱。我不想稀释股份。研发加雨伞,目前花了200万。账上还有好多钱没用。另外接下来8月可能会启动A轮融资,我们现在在等数据,等我们有500万的注册量时就会启动A轮,大概预计是3个亿到6个亿。
天使投资人朱啸虎说我这个挺好玩的,有意思,他说我这个出来有桩雨伞基本上没戏。后来他叫助理跟我们沟通想投我们天使轮,但是我没有答应他,他现在等我们的A轮。
记:是否担心共享雨伞会和共享单车一样进入烧钱、相互破坏的竞争?
赵:我不担心。共享单车砸钱是正常的,因为大家一开始做都没有设置门槛。谁都能做,就出现恶性竞争。
我有专利门槛,目前无桩雨伞只有我一家,其他都是有桩的,有桩就会诸多局限。我现在已经有3个发明专利,6个实用新型专利。你要和我竞争就要打破我的专利,模仿我,就能告你。共享单车相互破坏,说明共享单车走不远。我从来不考虑对手问题。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生存方式。我尊重对手,但也保护自己。
地铁站的免费雨伞。
【新闻深读】
共享经济,是否只是看上去很美
王思聪曾公开表示自己不看好共享充电宝,而最近却有消息称“共享充电宝们宣布再融资7.5亿,已有40家VC机构入局”。
共享市场,从篮球到公寓,从雨伞到歌曲,一路有人唱衰,一路有人登场。
记者了解到,在共享雨伞市场中,无论是传统服装业出身曾连亏7年的E伞赵书平,还是三次互联网创业失败的OTO雨伞老总刘开俭,都相信赶上“共享”这个风口,就能够“反败制胜”。
然而,烧钱砸市场的背景下,看上去很热的“共享经济”,至今能实现盈利的,并不多。
探访:地铁、支付宝均能借到免费雨伞
据记者查询,全国十几家共享雨伞平台,目前仅有“共享E伞”一家在杭州落地。OTO、魔力伞、春笋、JJ伞等只布点了北上广深等1~5个城市,并未大面积铺开。
当然,这也有部分赵书平的“功劳”。“E伞本来挑了个吉日5月20日投放第一把伞。后来我看广州魔力伞,天天叫融资,我就着急,就提前到了5月16日。我一投伞,人家就不投他了。哈哈。”
记者探访杭州部分地铁、商户发现,突然下雨了想要借到一把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
首先,在地铁站,你可以免费借到“彩虹便民雨伞”。2015年9月26日开始,杭州地铁运营分公司向广大市民乘客提供彩虹便民雨伞借用服务。记者随机探访了地铁2号线、4号线的地铁站,除近江、火车东站、彭埠以外的其余各站点服务中心,都有“彩虹便民雨伞”。市民只需缴纳30元押金就能借走免费使用,7日内可以在2号线和4号线的任意站点内归还,并凭收据退还押金。
记者当天在2号线中河北路地铁站看到,摆放彩虹便民伞的伞架上有24个伞位,现有14把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下雨天来借伞的市民挺多的。”
当然,如果你不在2、4号地铁站附近,也可以打开支付宝“信用借还”窗口,找找免费雨伞。用户芝麻信用600分以上可免押金借还雨伞,七天内免租金,八天内归还,租金一天只要一分钱。
记者打开信用借还界面,发现雨伞的借还网点很多,在一些人流量大的商业中心尤为密集。
记者在体育场路上一家信用借还网点体验了一把信用借伞:到店内扫描二维码确认借伞,店员就把雨伞交给记者了;归还时,店员扫描记者手机上生成的二维码即成功还伞。
可以预见,有桩且收费的OTO、魔力伞等似乎没有多少优势,进入杭州的难度会很大。
调查:一些杭州市民不看好共享雨伞
据共享E伞提供的数据,目前已有近5万杭州市民注册了共享E伞,并缴纳了押金和充值费。
“我的雨伞是无桩的。支付宝、杭州地铁再完美,也有鞭长莫及的地方。我就只做你鞭长莫及的地方。”赵书平说。
记者随机对35位杭州市民做了个小调查。
调查显示,高达88%的人在下雨没伞的时候考虑租借“共享雨伞”。60%的人不计较是否付费,会就近选择雨伞。
在共享雨伞带回家之后是否会外借的选择上,21位市民不愿意把共享伞借给第二人,14人愿意再次共享出去。
49%的人看好共享雨伞,37%的人唱衰,14%的中立。
看好的理由比较单一“出去不带伞的人多,杭州雨多。”
不看好的市民的主要理由有:“廉价的物品没有必要共享,共享是为了减低高昂的费用”、“共享雨伞只是解决一个方便的问题,不是替用户省钱”、“没有非常大的刚需”、“从单价和容易取得的角度看,使用成本过高,占用时间过多”、“记住密码可无限使用,公司赚不到钱”等。
不过,虽然对共享雨伞褒贬不一,86%的市民对“共享经济”仍抱有良好的期待,“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但是希望不要违背共享经济的初衷,能够给大家的生活带来真正的便利。”
问题:共享到底能不能“经济”
赵书平说,自己做“共享雨伞”是被逼无奈。
“一开始我是做传统服装业,2004年到2010年,我做出口迷彩服,每年都能赚不少钱。直到2010年后淘宝兴起,我就开始亏本,一直亏到2016年,钱都快亏完了,我就着急啊,不转型还怎么办?”
赵书平考虑了包括养老在内的很多行业,最后发现共享“很有趣”,而做雨伞,资金要求比做共享单车之类的要低得多,于是迅速踏进这个行业。
“我是今年大年初六才决定做共享雨伞的。马上找人做锁的技术,一边申请专利、一边快速出产品。”从拍脑袋到全面铺开,赵书平只用了不到半年时间。”他笑称,“我这属于跨界‘打劫’”。
看中共享雨伞这块市场的,也有“门内汉”、长期浸淫互联网创业的刘开俭。在创办OTO雨伞之前,他已在互联网领域创业三次,然而,三次创业均以失败告终。
这次,经过各种调查,他把目光放在了“共享雨伞”上。在他的理念里,“未来不光是雨伞、自行车、汽车,一切都可以拿来做共享。”
不过,自从“共享经济”成为所谓的风口以来,共享公司真正能够做到盈利的并不多见。
共享到底能不能“经济”?是一个问题。
有人认为雨伞、充电宝不算痛点,是伪需求。有人表示,相较国外的“共享”,中国几乎所有租赁商品所赚取的收入都集中到了资本所有者手中。还有分析指出,风险资本之所以愿意投资,更看重的是用户数据。中国的共享经济一直是:VC(风险投资者)赚钱,AT(阿里和腾讯)推广,部分创业者套现。
目前,自5月公布了第一笔融资后,截至目前,共享雨伞企业一共只有5家获得融资,且都为天使轮,数额最高的不过1000万元人民币。
在资本暧昧不明的态度下,传统行业与互联网行业的企业家们来到界线两边,焦急而谨慎地伸出脚去试探。
焦急,是因为谁都明白,在这个移动互联网跨界的时代,原有的商业逻辑或将不再有效,全新的商业规则正在形成。
谨慎,是因为谁都不知道,在这个相互融合与渗透的时代,前面的道路究竟是机会还是陷阱,后方的阵地是否还足够安稳。
共享经济在中国
备受关注的中国首个共享自行车团体标准近日在上海正式“面世”,并将于今年10月起正式实施。这是中国共享经济日益活跃的最新证明之一。
从共享单车、共享雨伞,到共享汽车、共享公寓,中国的共享经济正呈现蓬勃发展之势。
共享经济,是指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共享经济的概念最早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提出,但是实践缓慢。分析认为,中国共享经济发展在2008年之前处于萌芽阶段;2009至2012年属于起步阶段,一些共享型企业开始出现;2013年至今,中国共享经济快速发展,并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显示,2016年中国分享经济市场交易额约为34520亿元,同比增长103%;参与者总人数超过6亿人。
今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促进分享经济健康发展举措,提出“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的监管原则。
《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预计,未来几年,分享经济仍将保持年均40%左右的高速增长。
虽然目前业内对于共享雨伞能否成为行业风口持消极态度,但作为一款使用频次较高的创业项目,共享雨伞契合了从线上流量争夺到线下流量争夺的行业大趋势,未来发展如何现在下结论还太早。
在以共享为标志的工业4.0时代,分享经济成为最活跃的创新领域,成为行业的大趋势。动不动就把日常生活用品拿来共享,也会成为以后的潮流。共享雨伞究竟是真风口,还是伪需求?仍有待于时间和市场的观察与检验。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