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科技
近一段时期以来,扫码支付已成燎原之势,快速蔓延到各个线下支付场景,连我这银行卡支付的死忠粉现在也基本习惯了扫码的方式,很少再掏出钱包,拿出信用卡了,刚办了一张招行钻石卡,几无装逼之地。扫码支付幅降低了电子支付的门槛,使电子支付迅速从城市扩大到城乡,最大范围内使人民群众享受到了我国电子支付发展带来的技术红利和制度红利,凡有网络处,皆可扫码。
随之,有机构提出无现金社会的理念,并大肆推广,我们感到一些不安,事情正在慢慢起变化、异化,和初衷日益背离,我们在享受“无现金”社会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渐渐失去了选择的自由,某些机构渐渐由服务的提供者变成了我们生活的支配者,我们在选择其支付服务的同时,必须站队,必须放弃其他选择,这是广大消费者不愿意看到的,假如手机没电了,或者因某种原因支付账户被冻结了,我就变得寸步难行,有钱花不出去?
”作为吃瓜群众,我们只想安静的吃瓜,不想被绑架,不想吃个瓜也被标记、画像、打分。。。。,成为某些机构大数据平台里的孤魂野鬼,还有就是保留我用现金的权力…”某波切曾经这么说过。
上述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在没有国家统一部署的情况下,某些机构主导、推广无现金社会,并在媒体广泛宣传,是非常不妥的。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货币政策、发行、流通是一国货币当局的法定职责,要不要让现金退出流通领域,推广无现金社会,不说中央,起码应该由货币当局,在我国,就是人民银行来决策实行与否,货币,是经济活动中核心中的核心,关乎国运兴衰,邻国印度搞废钞这一奇葩政策,虽然也引起很大的波动和非议,但起码也是国家行为,刚刚闭幕的金融工作会议也没有提出无现金社会的部署啊?我就想问某些机构,谁给你们的胆子,谁给你们的授权?还有某人真把自己当副球级了,走哪都瞎逼逼,啥都敢吹,忽悠一帮地方政府签署什么无现金城市建设协议,我们不仅要问,你们是想闹独立吗?金融政策制定、监管是中央事权。
因此,在没有厘清某些概念之前,由个别机构举着便民的大旗推广所谓无现金社会,误导公众,会威胁到人民币的法币地位。
几家移动支付终端关于“无现金日”的系列促销活动,再次引发大众对“无现金”支付现象的关注。当动动手指,扫一扫码就能解决衣、食、住、行各类支付问题的时候,消费者、商家、主管机构是否已做好准备,迎接“无现金社会”?
近期央行发文表示部分宣传的主题和做法已经干扰到人民币流通,社会反响较大,需要正确的引导和纠正不规范做法。日前,央行方面就针对支付宝无现金城市活动进行紧急通知,要求各地进行工作安排低调宣传无现金活动,有问题及使反馈给总行。同时对武汉分行对于支付宝无现金日活动的监管做法表示肯定,希望其他机构学习。
初马云放出豪言:“5年内推动中国进入无现金社会”,刚刚踏入8月份,各大第三方支付机构纷纷推出无现金日营销活动,利用现金奖励、减免消费等方式争夺市场。支付宝宣布8月1日到8月8日在全国举行“无现金城市周”活动,与此同时,微信也宣布重启第三届微信“无现金日”线下活动,推广移动支付,两大支付平台打得火热。
此事引起舆论场热议,不少尝到甜头的网友表示支持,对“无现金”社会和“智慧生活”带来的便捷体验充满期待;对支付宝给予的大额奖励表示赞扬;但同时也有部分专家学者表示担忧,认为无现金社会是一场大数据的圈地运动,数字货币和虚拟货币盛行,信息安全问题不容忽视,盗刷风险激增;而且商家不能用现金支付,等于变相拒收人民币,恐涉嫌违法;落后地区及老年人群体难以跟上步伐等。
人民网、央广网、《21世纪经济报道》、《每日经济新闻》、和讯网等媒体纷纷聚焦无现金支付的积极意义,评论称其有利于提高交易效率,节省交易成本,方便居民生活;随着“无现金社会”理念的推广,智慧生活的图景越来越明晰,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将传统金融生活变得更加便捷、高效、普惠;并且,无现金支付与消费金融产品相结合,还能起到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但也有部分媒体持理性审慎态度,认为无现金支付虽然给百姓带来方便,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信息安全、盗刷风险、拒收人民币现金、忽视落后地区及老年人群体等。人民日报评《“无现金”社会:应给现金留下一席之地》、北京晨报撰文《无现金支付惹争议 业内还需冷思考》、上海证券报刊文《只接受移动支付?央行:拒收人民币现金涉嫌违法》。
两巨头发起的“无现金日”活动能有如此高的关注度,且话题讨论趋于正面,足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这种新潮的支付方式,对大数据、智能化生活充满期待。
针对专家学者的质疑,两巨头纷纷澄清,发起“无现金日”不是为了“消灭现金”,而是为了推行环保、时尚、高效的生活理念,是对现金支付的新补充,选择权在用户和消费者。
据悉无现金支付也将成为金融机构的必争之地,工、农、中、建等四大国有银行正在谋划新的线上、线下活动,很快银行也将加入无现金支付的争夺当中。
综上所述,无现金社会是未来,而未来正在到来。
渐成年轻人主流支付方式
就读于上海外国语大学传播学专业研究生的耿昕萌,已经习惯了用支付宝买单:网上购物、手机订餐、打车、骑共享单车……以前需要“钱包”和“卡包”的使用场景,现在用手机就可以取代了。
“现在大中城市无论商场还是路边摊都支持手机支付,这样既不怕带现金丢失,又少了忘带钱包的麻烦。”耿昕萌说,自己身边的年轻人基本手机不离身。
在上海从事广告策划工作的欧阳凌雪女士表示,自己经常购买余额宝、微信零钱等理财产品,既方便小额理财,同时这些理财产品还支持日常购物时使用,她认为“无现金社会”是未来的大趋势。
随着技术持续进步,移动支付正逐渐成为年轻人主流的支付方式,如今大至连锁超市,小到路边的水果摊,纷纷加入移动支付的行列。
在青海省西宁市经营小型超市的李国华,在店里醒目位置张贴了支持移动支付标志,不少年轻人进店会先询问能否用手机支付,如果不能,他们经常会表示失望,甚至扭头就走。“其他商家都有移动支付功能,自己不跟上就会损失客流,而且我只需打印一张二维码即可,成本低,操作也简单,还能避免找零和收到假币的麻烦。”李国华说。
“支付工具形式的变迁,归根到底是降低了交易成本。”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程华说,支付工具从实物金属,到金属铸币,再到纸币、银行卡的变迁,都体现了这一规律。而目前由网上第三方支付工具、二维码支付、NFC支付等替代现金的新型支付工具,还附着了许多“支付”之外的附加功能,因此给各个主体提供了更多便利。
程华介绍,无现金支付下,所有交易可以实现留痕,有利于防止企业逃税,打击洗钱、黑幕交易等。此外,国民经济核算的数据质量可以提高,经济运行的预测能力也能得到加强。
监管面临新挑战
尽管我国在移动支付领域发展速度很快,但是使用人群主要集中在80后、90后。据统计,2015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经达到2亿多,而这部分人中大多都不会使用智能手机。
青海省社会科学研究院一位专家表示,一些群体如老年人、残障人士以及互联网并不普及的农村、山区等地的消费者在“无现金”面前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弱势群体,可能形成生活方式的“割裂”,“数字鸿沟”带来的问题不可忽视。
另一方面,一些人出于“个人隐私安全”考虑,对移动支付存有顾虑。“第三方支付平台都要求绑定很多实名认证信息,一旦信息被窃取,有人可能利用这些个人泄露信息进行进一步诈骗或者其他犯罪。”西宁市民陈洁说,“无现金”虽然方便,却也增加了账户信息外泄的风险,并且一旦手机丢失,仿佛“失去了整个世界”。
“无现金形式其实是给金融风险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浙江理工大学金融系副主任钱一鹤说,过去的风险管理制度可能需要发生相应的改变,比如防范假币问题,在无现金情况下,假币可能不再是一个严重问题,而黑客的风险会更高。
有关专家介绍,已有多项研究表明,电子货币可能会驱动消费者更倾向于提前消费或透支消费,这对未来中国的商业模式和消费者负债状况都会带来深远影响。
有关专家提出,如果“无现金社会”在未来全面实现,个人将无法通过保留现金来应对负利率或通货膨胀对本金的侵蚀。
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程华介绍,2002年银联成立,这种“银联+商业银行”的形式是中国最早的无现金支付之一。之后,银行卡POS机支付的适用范围迅速扩展,大大减少了人们日常交易中的现金使用。如今第三方支付机构,基于“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二维码技术”推出的线下扫码支付,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收款端硬件的瓶颈。
因此,不同于丹麦等北欧国家依靠银行卡推行的无现金社会,中国消费者更多地转向了手机支付。
业内专家认为,完善的网络建设、严苛的金融制度以及高信任度的社会氛围,是欧美一些国家无现金支付被高度使用的内在原因。这也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亟待完善的无现金支付前提条件。
其次,个人信息安全是新技术给社会带来的新难题,这说明,在无现金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监管机构风险管理能力和制度建设需要同步推进。未来支付行为的参与者将不再局限于银行和非银行支付机构。综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大幅提升监管效率,提高监管能力和覆盖范围将是未来趋势。
无现金并非消灭现金,绝对的“无现金社会”是没有意义的。移动支付只是一种支付手段,在现阶段下应与现金支付共存,为不习惯使用移动支付的人群提供了消费保障。
专家建议支付创新要考虑到人群、需求、偏好的多样性,进行有针对性的细分定制。比如面向视力障碍人群、老年人群等特殊需求群体推出合适的定制化产品。
我们再回到问题本身,为什么说会威胁到人民币的法币地位?首先,这种误导性宣传和引导性的营销策略,通过误导性宣传和混淆概念,将现金和支付方式对立起来,现在你如果花现金或者其他支付方式,有种低人一等的感觉,经常会遭遇收银员的白眼,真是活久见,在中国地界,使用人民币还被人瞧不起,中国银行卡搞了这么多年,从来没听说要消灭现金,不得不说,某些机构在鼓噪人心上真的很有一套;引导性的营销策略,那更是轻车路熟,屡试不爽,开展大规模对商户和用户的补贴、打折,对人民币支付进行歧视性定价,就像每次促销一样,成功圈粉无数,慢慢的人民币就从流通环节消失了。
货币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交换媒介,本质其实是一种契约,不考虑其他因素,流通性和其地位、价值存在正相关关系,流通性越广,其地位和价值越高,反之,越低,比如,复兴门百盛门口长期有帮人收商通卡,但通常都会打折,就是因为商通卡流通范围有限,只能在部分商户中使用,假如如某些人所愿,人们日常消费完全习惯于使用各种扫码,人民币退化为计价单位,退出流通领域,以备付金的形式存放与各家银行的金库里,其实,就变成了一堆废纸,支付账户成了人民币的入口,没有这个账户,你的钱就花不出去,这些支付账户之间又构成了一个独立的网络,
至此,图穷匕见,第二央行呼之欲出,他们不是要消灭人民币(那就是直接造反了),而是要垄断人民币的流通体系,“来来,央行老大哥,跟你谈谈分工,以后啊,央行负责货币发行,货币流通的事情就都交给我们吧。”。
真到了那一天,这套货币流通体系加上某机构精心部局苦心经营的早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的所谓场景,就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经济生态,等于是在现有经济体系作为基础设施,在其之上又建立一套独立的经济体系,或者说独立生态、平台,在这个体系内,资金、贸易、货物、数据在这个平台里流转,平台垄断了所有参与方的数据,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一个全新的经济体诞生了。这对我们的生活会产生什么的变化,对监管机构带来哪些新的挑战。
作为一个几乎没有M0(现金)、M1(现金+活期存款)的普通人民群众,本无资格、也无兴致讨论现金或货币。靠抢红包打车,用支付宝交水煤电费的,至少不是讨厌非现金支付方式的主。但是,最近被几个有关“无现金社会”、“拒收人民币”新闻呛着了,忍不住瞎掰几句。所谓的新闻,就是某巨头的超市拒收人民币(新闻:盒马鲜生加入无现金联盟 律师:不等于拒收人民币),且去年就开始拒收了(上海:“盒马鲜生”实体店拒收人民币现金是否涉嫌违法?)。人民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地方无法使用人民币,也无法使用其他支付方式,真是见鬼的事情。
无现金社会的概念是什么、由谁来主导推动、标准是什么、规范是什么、实现的路线图是什么,暂无官方动作和表态,只有某企业到处宣传、到处推动的新闻。本着不懂先问度娘的原则,直接引用百度百科:无现金社会是指能用现金支付的地方都能用上移动支付,让“无现金”成为新的主流支付方式。不是“消灭现金”,而是让支付不再受现金的约束。在那个时候,人们只要拿着手机,不带现金也能畅通无阻。同时,该词条继续解释,以支付宝为例,无现金社会意味着:更方便(吃喝玩乐行、政务金融医疗)、更安全(没有假币问题,不怕丢钱包,减少抢夺偷盗犯罪)、更高效……无现金社会里,不仅支付可以瞬间完成,而且每一次日常消费,都能为自己积累更多信用,并能将这些信用转化为财富,享受到更好的金融服务和公共服务。换言之,在支付时,“现金”或“移动支付”的选择权在自己,而不是在商家。
多么熟悉的表述和宣传。貌似某巨头已经占领无现金社会高地,给出了定义、标准、规范,实施路线图是先城市(无现金城市,已与很多地方政府达成共识或签了协议),时间表也定了(2017年2月28日,某宝对外称,希望用5年时间,推动中国率先进入无现金社会)。
这一切看上去都是美好的,人家花大力气让你享受无现金社会的各种好,为了让你早日进入无现金社会,联合盒马鲜生,拒绝现金和银行卡支付,只接受某APP支付,若无某APP,得当场下载、绑卡、充值。这种行为应该是“大爱”,一切都是为了你好。
词条的最后一句蛮好的:在支付时,“现金”或“移动支付”的选择权在自己,而不是在商家。但实际情况是在支付时,“现金”或“移动支付”的选择权在商家,而不是在自己。这简直是悲剧。所以我怀疑词条要么是度娘自己编的,要么是被某公司忽悠了(建议度娘加强内容审核,不要让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拿来误导群众)。
货币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古今中外很多学术大拿研究货币,但遗憾的是,关于货币的本质仍然存在大量的争论,至今仍未能掀起货币神秘的面纱。从形态上看,有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数字货币等。按照流动性,有M0(现金)、M1、M2、M3等等。就信用货币的信用等级来说,分为国家信用(现金)、商业银行信用(存款)、企业信用(企业发行的预付卡等),只有现金是无限法尝,商业银行存款受存款保险保护。从货币的职能来看,主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支付账户余额(某宝、某微钱包余额)是什么呢?《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就《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答记者问》指出:支付账户余额的本质是预付价值,类似于预付费卡中的余额,该余额资金虽然所有权归属于客户,却未以客户本人名义存放在银行,而是支付机构以其自身名义存放在银行,并实际由支付机构支配与控制。同时,该余额仅代表支付机构的企业信用,法律保障机制上远低于《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障下的央行货币与商业银行货币,也不受存款保险条例保护。一旦支付机构出现经营风险或信用风险,将可能导致支付账户余额无法使用,不能回提为银行存款,使客户遭受财产损失。支付机构应当在客户清晰理解支付账户余额性质和相关风险的前提下,由客户本着“自愿开立、自担风险”的原则申请开立支付账户。
很明显,支付账户余额属于电子货币范畴,从流动性来看属于M1或M2(看对应的备付金存放形态),是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企业信用,主要用于支付手段。支付账户余额的安全性取决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企业信用和实力,不能等同于现金(人民币),但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回提为银行存款,进而兑换为现金(人民币)。这其中有监管部门的一系列监管要求和安排作为保障。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当前电子支付普及且被个别大的互联网企业垄断的情况下,存在货币的异化现象。虽然支付账户余额来源于现金(人民币),但当资金充进(流入)支付账户的时候,事实上异化为某宝币、某企鹅币等。这点可以通过人民币与美元的兑换来理解,无非是正常情况下比率为1。这种异化的货币直接影响了支付安排,可被某些企业差异化接受或拒绝。现金(人民币)则不会,每张人民币是无差异的。
货币制度是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管理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制度,完善的货币制度能够保证货币和货币流通的稳定,保障货币正常发挥各项职能。可以理解为,货币制度来源于国家(或区域)暴力机器,其需要暴力维持,也是暴力机器得以运转的必要条件。请认真理解“为美元而战,这就是美式战争的全部秘密。”
就中国货币制度而言,货币制度的执行情况是政权执政能力的重要表现和保障。几千年来,由于中国疆城辽阔﹐货币制度一直很复杂混乱,严重地影响了商品的流通和交易﹐并且不利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财政金融的稳定。
汉武帝统一币制。西汉自建立以来,币制混乱,郡国铸币失控又是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发生的原因之一。汉武帝即位后,为了中央政府在经济管理和政治统治上的需要,先后进行了六次币制改革,基本解决了汉初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币制问题,一方面稳定了金融,另一方面将汉高帝下放地方的铸币权重新统一于中央。
清政府直至灭亡都未能统一货币发行与流通。清代各地使用的货币并不统一,尤其是各省铸造的铜钱,只在本地流通,因此各省对货币调整的措施具有本地特色。大家所熟知的银币,多是从西班牙、墨西哥等地流进来的,其成色、重量,各地不一,政府基本上没有统一标准进行管理,完全由商人自由掌握。白银数量的变化、流向,直接受到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影响,政府缺乏调控白银货币的能力。
国民党在币制方面的无奈。国民政府虽然成立于1911年,但在统一货币方面进展缓慢。1933年3月﹐国民政府废两改元﹐实行银本位制﹐虽对货币制度进行了一次改革﹐但整个中国的币制仍非常紊乱。1935年国民政府废止银本位制﹐实行纸币制的一次币制改革。
先有人民币后有新中国。1948年,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分散的各解放区迅速连成一片,为适应形势的发展,亟需一种统一的货币替代原来种类庞杂、折算不便的各解放区货币。为此,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同日开始发行统一的人民币。***对崭新的人民币赞不绝口,兴奋地说:“人民有了自己的武装,有了自己的政权,现在又有了自己的银行和货币,这才真正是人民当家作主!”
1948年12月7日,《人民日报》(华北版)发表社论:“我们解放区的货币正在配合着战争的胜利,迅速扩张它的流通范围,并把蒋币驱逐到它的坟墓里去。”统一发行人民币是为迎接全国解放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它清除了国民党政府发行的各种货币,结束了国民党统治下几十年通货膨胀和中国近百年外币、金银币在市场流通买卖的历史,促进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
为了确保人民币的流通,国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章第十六条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以人民币支付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债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也有相关规定。
从法律规定来看,相关企业的有组织拒收人民币行为确系违法,且一直违法。
同时,货币制度最重要的内容是货币发行和流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就是人民币的发行与流通。根据前文所述的货币异化情形,相关机构实质上是二次(N次)发行“人民币”,当然,这时候不是人民币了,是企业信用的货币了。若这些企业同时通过所谓的支付手段垄断货币流通通道呢,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可以很简单的推论,在某A势力范围企业或场景,只能通过其相关的APP进行支付;在某T势力范围企业和场景,只能通过其相关APP进行支付:在某某势力范围……这些情形很眼熟的,无非是将清朝时期、国民党时期各地方的货币制度搬到了现在线上或封闭的商业空间而已。但本质上是没有变化的。相关情形应高度警惕。
除了以上啰嗦的问题外,还有几个问题需要关注。
一是谁有权主导无现金社会规划和演进。再啰嗦一遍货币制度的定义:货币制度是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管理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制度,完善的货币制度能够保证货币和货币流通的稳定,保障货币正常发挥各项职能。依照相关法律、法规,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责为:(十一)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十二)制定全国支付体系发展规划,统筹协调全国支付体系建设,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支付结算规则,负责全国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
二是是否应该人为的快速推动无现金社会演进。从事物发展规律来看,新事物和老事物的冲突一直存在,但会共存一定时间,甚至永远共存下去。新事物所经历的时间周期太短,其自身的生命力都是未定的,人为快速推动新事物替换老事物,有时候不见得是进步,也有可能是灾难。第三方支付行业才发展18年,还未到弱冠之年,能承担其应尽的社会责任,并不是这个孩子说了算,而是需要经过时间的考验。无现金社会是全局性,应该是不能用来实验的。大家可能还记得2015年某宝因光纤被挖断故障2小时的事情吧。
三是不正当竞争,存在排他性和歧视性。某些超市拒收现金(人民币)、拒绝其他支付方式,对其他支付方式是排他的,对不愿意或者不会使用某APP的人是具有歧视性的,并会扩大本已宽广的数字鸿沟,这貌似与某机构的宣传相悖。《纽约时报》也关注到相关问题,认为中国迅速普及手机支付也会带来潜在的问题,随着中国将整个消费者经济建立在两个私有化的手机支付平台上时,就会将那些不能上网的人逐渐排除在外,并使消费者将自身限制在阿里和腾讯两家企业之中。《彭博商业周刊》认为对于社会底层来说,通过手机支付的成本非常大,这将导致社会分化进一步加剧。
四是影响对外开放与人员来往。对于难以在中国开银行账户的游客和短期出差的外国人来说,在中国的生活体验将会受到影响。即使长居中国的外籍人士,若“被迫”使用某些APP进行支付,也是有影响的。同时,对于卡组织在境外发的银行卡在境内使用也是有问题的,这种问题会逐步显现,给人不 友好的感觉。
五是可能使货币当局互联互通的努力化为泡影。正如前文所述,若任由目前某些机构瞎搞,产生示范效应,不同势力范围或场景纷纷封闭运作,只接受特定APP支付,可能会产生诸多不便,最终使央行在互联互通方面几十年的努力化为泡影。
本人不是反对无现金社会,只是不喜欢目前某企业宣传的、实践的无现金社会模式。说了那么多,借一句诗结束吧: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希望大家相互方便!!!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