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rm架构的Azure虚拟机助力云原生应用开发

描述

作者:Arm 开发者平台首席解决方案工程师 Pranay Bakre

定制芯片有助于解决现代基础设施所面临的计算挑战,例如人工智能 (AI) 时代与日俱增的计算复杂性。Microsoft Azure Cobalt 100 等采用 Arm Neoverse 计算子系统 (CSS) 所构建的解决方案专为运行现代通用云工作负载而设计,并且通过优化,为云原生产品提供更高的效率和性能。

基于 Arm 架构的 Azure 虚拟机

过去几年,微软一直与 Arm 携手合作,提供基于 Arm Neoverse 平台的 Azure 虚拟机 (VM)。相较于其他架构,这些虚拟机的性价比和能效均有所提升。微软还为开发者提供必要的工具和资源,从而助力 Arm 架构系统上应用云原生技术。得益于 Arm 技术在能效和可扩展性方面的优势,开发者在 Azure 中运行工作负载时能够获得更高的性能和成本收益。

基于 Cobalt 100 的全新 Azure 虚拟机预览版

在今年的微软 Build 大会上,微软宣布推出基于 Cobalt 100 的新的 Azure 虚拟机预览版,包括 Dpsv6/Dplsv6(通用型)和 Epsv6(内存优化型)。这些虚拟机支持各种计算应用,例如开源数据库、应用服务器、Web 服务器、媒体服务器、微服务、容器化应用,以及用于开发和测试环境的 CI/CD 流水线。微软的这一最新发布体现了其致力于通过 Arm 平台快速推动云端创新。

开发者受益匪浅

基于 Arm 架构的 Cobalt 100 虚拟机还支持与 Microsoft Azure 服务的无缝集成,例如 Azure Kubernetes 服务 (AKS) 等。这样开发者便可以聚焦于构建创新的解决方案,而无需担心底层基础设施的复杂性。

此外,借助 Arm 成熟的云原生软件生态,开发者能够在云端基于 Arm Neoverse 平台的虚拟机上高效、可持续地构建和运行更高性能的应用。Arm 软件生态系统日益完善,能够原生支持:

所有主要的 Linux 操作系统发行版,包括 Ubuntu、RHEL 等;

数据库,例如 MySQL、PostgreSQL 和 Redis;

编程语言和框架,例如 Java 和 .NET;

容器和编排技术,例如 Docker 和 Kubernetes;

CI/CD 工具,例如 GitHub Actions、GitLab 和 Circle CI。

在 Microsoft Azure 上,开发者可以利用 Arm 架构云实例与 AKS 等管理服务的原生集成,轻松部署云原生的容器化工作负载。此外,他们可以使用基于 Arm 架构的原生 GitHub Actions Runner[1] 编译应用源码,并将其部署到云端。

下图展示了原生开发工作流程,其中使用基于 Arm 架构的原生 GitHub Actions 作为 CI/CD,并在 AKS 上进行部署。概述如下:

开发者提交对 GitHub 资源库中托管的应用代码的更改。

基于 Arm 架构的 GitHub Actions Runner 编译源代码完成构建任务。

此程序被推送到 Azure 容器仓库,并部署在运行基于 Arm 架构的 Cobalt 100 虚拟机节点的 AKS 集群上。

组件 虚拟机类型
云原生容器化应用 D2ps_v6
AKS 集群 D4ps_v6
GutHub Actions Runner 基于 Arm 架构的托管实例

Arm 生态系统的近期发展

为了进一步增强开发者体验,并帮助他们找到基于 Arm Neoverse 的硬件平台上支持的软件包和独立软件开发商 (ISV),我们已推出 Software Ecosystem Dashboard。该工具为开发者整体呈现了 Arm 平台上支持的软件包,并提供了相应的版本指南和文档链接。

此外,Arm 正在积极赋能广泛的合作伙伴和开发者生态来充分利用基于 Arm 架构的平台。通过 Arm 开发者计划[2]和生态系统合作伙伴等举措,我们旨在培育一个繁荣发展的创新者社区,推动云原生解决方案的下一波发展浪潮。其中一项工作投入展现在 Learning Paths(学习路径)[3],它能为开发者提供如何在基于 Arm 架构平台上开发软件的技术指南。这些指南是由 Arm 开发者计划中的 Arm 专家和社区成员创建,内容涵盖广泛的技术领域。

加速基础设施创新

微软 Build 大会发布的新的 Azure 云实例预览版,正是基础设施市场中使用 Arm 架构作为技术基础的合作伙伴进行计算创新的又一例证。凭借 Arm Neoverse 平台和广泛软件生态系统的优势,微软正在为开发者实现其所需的效率、性能和灵活性,助力他们在未来的计算领域持续打造创新软件和服务。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