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常识
接地,这次我们经常提起,但是要你完全将它用理论解释出来,估计都是一脸懵。那么本文从科普的观点来探讨接地到底是什么。
我们先看图1:
图1中我们看到了具有2个电池的电路。
现在我们来看图2:
图2与图1相比,电源是交流的,它的电压有效值是U。
现在,我们把A点接地。注意它的符号,这叫做接大地。
因为A点接地,于是电源的一个端点电压当然就等于地电位,连带着与接地点相接的整条线路电压均为地电压。我们把这种接地叫做工作接地,它的用途类似于图1的零电位参考点。
我们再看图2的右侧,注意到用电设备的外壳也接地。这种接地用于保护人身安全,它能确保用电设备发生相线碰壳事故时外壳的电压为零电位,所以它叫做保护接地。
图2就是普通的配电线路,而配电线路中的两类接地被称为低压配电网的接地形式。
我们来看下图:
图3其实就是图2,我们来仔细看图3:
1)如果A点到负载的线路很长,则负载R处的电压会因为线路压降的原因而降低,等效于负载R下方的零电位上升;
2)负载R的外壳直接保护接地。
3)电源处的N极工作接地,然后以PEN的形式引出。
既然已经有了PEN线,我们首先就想到:能不能把负载R的外壳直接接在PEN线上,省得直接保护接地?答案是肯定的,见图4,我们把负载R的外壳直接与PEN相连。这样一来,负载处也不必保护接地了。
不过问题又来了,如果PEN线很长,它的电阻
会产生压降。同时,PEN线兼顾着保护的功能,一旦断线,则负载R就得不到保护接地了。为此,我们采取多点接地的方法,见图5。
图5中,我们看到A点工作接地,B点重复接地。B点不但实现了重复接地,还实现了保护接地。
那么图5这种接地方法,是否有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进行说明和规范呢?答案是肯定的。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