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斯伟计算助力5G RedCap技术商用进程

描述

全球移动通信技术以10年为周期推陈出新,从1G到5G,每一代移动通信的变革都极大影响了我们的生产或生活方式。5G技术虽然发展潜力巨大,但也面临着高成本、高功耗等关键挑战,特别是在物联网领域。

在此情形下,一种名为RedCap(Reduced Capability,轻量化能力)的新型通信技术逐渐崭露头角,以轻量级的5G解决方案逐步将5G技术推广至中高速物联网应用场景。

RedCap为物联网应运而生

5G技术的三大应用场景分为:eMBB(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增强型移动宽带)、uRLLC(ultra-Reliable Low-Latency Communication,超高可靠低延迟通信)和mMTC(massive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海量机器类通信),分别对应不同物联网需求。eMBB场景专注高清视频、VR/AR等高带宽应用;uRLLC场景专注远程控制、无人驾驶等关键任务型应用,强调低时延和可靠性;mMTC场景则主要是指对速率和时延要求相对较低的应用。

然而,面对工业无线传感器、智能可穿戴设备、监控摄像头这类中高速物联网设备时,eMBB和uRLLC额外成本过高,mMTC又难以满足实际需求,5G技术的落地和普及受到限制。

为此,全球移动通信技术规格标准制定组织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在5G R17标准中提出RedCap概念,即在保持5G关键优势的前提下,通过优化5G完整版本中带宽、天线配置等能力,将终端复杂度和成本降低50%至65%,达到支持更广泛频段、更快网络效率、更高安全性等效果。

可以说,RedCap技术实现了成本与性能的平衡,有效拓展了5G能力和应用场景。在实践过程中,RedCap在中高速物联网应用中展现出独特优势,正逐步扩展应用至无人机、车联网、智慧电力等场景。

综合比较带宽、收发天线、调制方式、下行/上行峰值数据速率、功耗、优势特性等技术指标可以看出(如下图所示),RedCap技术凭借低功耗和5G特性等竞争优势,有望成为取代现有4G LTE Cat.1和Cat.4技术的更优选择。

5G RedCap和4G LTE技术指标对比

RedCap

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RedCap市场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

目前,5G RedCap市场尚处于初期阶段,但发展前景广阔,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和成长空间。为加速5G RedCap技术在国内的普及与应用,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均已部署全国性的5G SA(Standaloner,独立组网)网络,为RedCap商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TSR预测,2024年全球RedCap芯片出货量将达到三百万颗,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场景扩展,预计RedCap芯片的出货量将迎来爆发式增长,2028年有望超过八千万颗。

5G RedCap芯片出货量趋势预测

RedCap

数据来源:TSR

RedCap高速发展正当时

2024年,RedCap产业的发展迎来关键时期,在技术成熟度和应用场景丰富度上不断完善,被业内认定为商用元年。

首先,5G RedCap芯片市场呈现出多元化竞争格局,产品丰富度和应用领域快速拓展。2023年底到2024年初,国内外众多芯片厂商纷纷布局这一领域,推出性能、成本、功耗各具优势和特色的5G RedCap芯片产品,满足不同行业和应用场景的需求。

同时,各大运营商和设备厂商积极推动5G RedCap技术的商用进程,加强与芯片厂商的合作,共同推动产业链发展。在合作与竞争并存的市场格局下,5G RedCap技术不断进步,应用快速拓展。

政策牵引对助推RedCap发展也起到关键作用。2023年10月,工信部发布《关于推进5G轻量化(RedCap)技术演进和应用创新发展的通知》,提及“到2025年,5G RedCap产业综合能力显著提升;全国县级以上城市实现5G RedCap规模覆盖,5G RedCap连接数实现千万级增长”。2024年4月,再次发布《关于开展2024年度5G轻量化(RedCap)贯通行动的通知》,文件要求,“打通5G RedCap标准、网络、芯片、模组、终端、应用等关键环节,重点部署技术标准贯通、网络贯通、芯片模组贯通等七方面重点工作,以确保加速推进5G RedCap商用进程”。

对此,奕斯伟计算市场营销负责人表示:“5G RedCap技术以其独特优势正成为物联网领域的重要推动力,补全了5G在物联网应用的最后一块短板,拥有数量庞大的中高速物联网设备等广阔市场空间,发展不可小觑。不过,作为新兴产业,运营商、设备商、模组商及芯片提供商等产业链各方的合作还需要时间磨合。奕斯伟计算将和生态伙伴一起打造更开放和更融合的产业生态,助力RedCap商用落地和应用加速。”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