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碳钢种类有哪些

电子常识

2610人已加入

描述

  高碳钢 - 常称工具钢 , 含碳量从 0.60% 至 1.70%, 可以淬硬和回火。锤 , 撬棍等由含碳量 0.75% 的钢制造 ; 切削工具如钻头 , 丝攻 , 铰刀等由含碳量 0.90% 至 1.00% 的钢制造。常称工具钢 , 含碳量从0.60%至1.70%, 可以淬硬和回火。锤, 撬棍等由含碳量0.75%的钢制造; 切削工具如钻头, 丝攻, 铰刀等由含碳量0.90% 至1.00% 的钢制造。

  高碳钢的焊接

  高碳钢由于含碳量高,焊接性能很差。其焊接有如下特点:

  (1)导热性差,焊接区和未加热部分之间产生显著的温差,当熔池急剧冷却时,在焊缝中引起的内应力,很容易形成裂纹。

  (2)对淬火更加敏感,近缝区极易形成马氏体组织。由于组织应力的作用,使近缝区产生冷裂纹。

  (3)由于焊接高温的影响,晶粒长大快,碳化物容易在晶界上积聚、长大,使焊缝脆弱,焊接接头强度降低。

  (4)高碳钢焊接时比中碳钢更容易产生热裂纹。

 

  高碳钢和钢,高碳钢是钢的一个分类,应该是高碳钢和中碳钢才对。高碳钢虽然硬度高但是质脆,容易折断,中碳钢质软但是韧性好一般的结构件都是碳钢的比如40 #45#钢是最常用的做轴的钢汽车大梁用的钢就是16Mn的合金结构钢。至于车架应该用中碳钢才好或者用合金结构钢才好

  高碳钢的种类有哪些?

  如果说钢号的话就没底了,太多。分类的话可以分为高碳钢、中碳钢和低碳钢。典型高碳钢有T10,T12等,中碳钢有45#钢,低碳钢有20#钢

  20钢的20是指含碳量,含碳量为0.2%,属于低碳钢。 钢中除含有碳(C)元素和为脱氧而含有一定量硅(Si)(一般不超过0.40%),锰(Mn)(一般不超过0.80%,较高可到1.20%)合金元素外,不含其他合金元素(残余元素除外)。 补充: (1)20钢特性与15钢基本相似,但强度稍高。用途:适用于制造汽车、拖拉机及一般机械制造业中制作不太重要的中小型渗碳碳氮共渗等零件,如汽车上的手刹蹄片、杠杆轴、变速箱速叉、传动被动齿轮及拖拉机上凸轮轴、悬挂平衡器轴、平衡器内外衬套等;在热轧或正火状态下用于制造受力不大,而要求韧性高的各种机械零件;在重、中型机械制造业中,如锻制或压制的拉杆、钩环、杠杆、套筒、夹具等。

  按金相组织划分,可分为马氏体型、奥氏体型、铁素体型和双相型不锈钢等。马氏体不锈钢,主要为铬含量在12%~18%范围内的低碳或高碳钢。

  它具备高强度和耐蚀性,可以用来制造机器零件如蒸汽涡轮的叶片、蒸汽装备的轴和拉杆,以及在腐蚀介质中工作的零件如活门、螺栓等。碳含量较高的钢号则适用于制造医疗器械、餐刀、测量用具、弹簧等。

  奥氏体不锈钢,含铬大于18%,还含有8%左右的镍及少量钼、钛、氦等元素,综合性能好,可耐多种介质腐蚀。

  奥氏体不锈钢,塑性好,是绝大多数钢种在高温下进行压力加工时所要求的组织,并且没有磁性。铁素体不锈钢,含铬12%~30%,其耐蚀性、韧性和可焊性随含铬量的增加而提高,耐氯化物应力腐蚀性能优于其他种类不锈钢。奥氏体-铁素体双相型不锈钢,兼有奥氏体和铁素体不锈钢的优点,并具有超塑性。

  按化学成分划分,可分为铬不锈钢和铬镍不锈钢两大系统,分别以Cr13和Cr18Ni8钢为代表,其他的不锈钢都是在这两种钢的基础上发展的。

 

  铁是地壳中较丰富的元素,仅次于氧、硅、铝。磁铁矿、赤铁矿、褐铁矿和菱铁矿是重要的铁矿。铁金属常用高炉以焦炭为燃料、用铁矿石和石炭石为原料炼得。用氢气还原纯氧化铁可得到纯铁。

  含碳在2.11%以上的铁叫生铁(或铸铁)。

  含碳量少于0.02%的铁熔合体称为熟铁或锻铁。

  含碳量介于0.02-2.11%之间的铁合金叫做钢。

  碳钢主要指碳的质量分数小于2.11%的铁碳合金。有时也称为普碳钢或碳素钢。

  碳钢也叫碳素钢,指含碳量Wc小于2.11%的铁碳合金。

  区别:碳钢除含碳外一般还含有少量的硅、锰、硫、磷,而铁没有。

  一、按用途可以把碳钢分为碳素结构钢、碳素工具钢和易切削结构钢三类,碳素结构钢又分为工程构建钢和机器制造结构钢两种;

  二、按冶炼方法可分为平炉钢、转炉钢;

  三、按脱氧方法可分为沸腾钢(F)、镇静钢(Z)、半镇静钢(b)和特殊镇静钢(TZ);

  四、按含碳量可以把碳钢分为低碳钢(WC ≤ 0.25%),中碳钢(WC0.25%—0.6%)和高碳钢(WC》0.6%);

  五、按钢的质量可以把碳素钢分为普通碳素钢(含磷、硫较高)、优质碳素钢(含磷、硫较低)和高级优质钢(含磷、硫更低)和特级优质钢。

  六、 按化学成分分类碳素钢按化学成分(即以含碳量)可分为低碳钢、中碳钢和高碳钢。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