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程语言及工具
内联函数是指用inline关键字修饰的函数。在类内定义的函数被默认成内联函数。内联函数从源代码层看,有函数的结构,而在编译后,却不具备函数的性质。
内联函数不是在调用时发生控制转移,而是在编译时将函数体嵌入在每一个调用处。编译时,类似宏替换,使用函数体替换调用处的函数名。一般在代码中用inline修饰,但是能否形成内联函数,需要看编译器对该函数定义的具体处理。
内联扩展是用来消除函数调用时的时间开销。它通常用于频繁执行的函数,对于小内存空间的函数非常受益。
如果没有内联函数,编译器可以决定哪些函数内联 。程序员很少或没有权利控制哪些只能是内联的,哪些不可以内联,作用是程序员可以选择内联的特定应用 。
在类声明的内部声明或定义的成员函数叫做内联(INLINE)函数。
有两种实现方式:
1.在类声明的内部声明,而在类声明外部定义叫做显式内联函数,如:
class display
{
int t;
public:
void output(void)
}
display object;
inline void display::output(void)
{
cout 《《 “i is ” 《《 i 《《“/n”;
}
2.在类声明的内部定义,叫做隐式内联函数,如:
class display
{
int t;
public:
inline void output(void)
{cout《《“i is ”《《 i 《《 “/n”;}
}
应用与注意事项
引入内联函数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程序中函数调用的效率问题。
函数是一种更高级的抽象。它的引入使得编程者只关心函数的功能和使用方法,而不必关心函数功能的具体实现;函数的引入可以减少程序的目标代码,实现程序代码和数据的共享。但是,函数调用也会带来降低效率的问题,因为调用函数实际上将程序执行顺序转移到函数所存放在内存中某个地址,将函数的程序内容执行完后,再返回到转去执行该函数前的地方。这种转移操作要求在转去前要保护现场并记忆执行的地址,转回后先要恢复现场,并按原来保存地址继续执行。因此,函数调用要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方面的开销,于是将影响其效率。特别是对于一些函数体代码不是很大,但又频繁地被调用的函数来讲,解决其效率问题更为重要。引入内联函数实际上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在程序编译时,编译器将程序中出现的内联函数的调用表达式用内联函数的函数体来进行替换。显然,这种做法不会产生转去转回的问题,但是由于在编译时函数体中的代码被替代到程序中,因此会增加目标程序代码量,进而增加空间开销,而在时间开销上不象函数调用时那么大,可见它是以目标代码的增加为代价来换取时间的节省。
在程序中,调用其函数时,该函数在编译时被替代,而不是像一般函数那样是在运行时被调用。
注意事项:
使用内联函数应注意的事项
内联函数具有一般函数的特性,它与一般函数所不同之处只在于函数调用的处理。一般函数进行调用时,要将程序执行权转到被调用函数中,然后再返回到调用它的函数中;而内联函数在调用时,是将调用表达式用内联函数体来替换。在使用内联函数时,应注意如下几点:
1.在内联函数内不允许用循环语句和开关语句。
如果内联函数有这些语句,则编译将该函数视同普通函数那样产生函数调用代码,递归函数(自己调用自己的函数)是不能被用来做内联函数的。内联函数只适合于只有1~5行的小函数。对一个含有许多语句的大函数,函数调用和返回的开销相对来说微不足道,所以也没有必要用内联函数实现。
2.内联函数的定义必须出现在内联函数第一次被调用之前。
3.本栏目讲到的类结构中所有在类说明内部定义的函数是内联函数。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