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池为什么普及不了_核电池有哪些技术难点

电池技术

127人已加入

描述

核电池,又称同位素电池,它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衰变放出载能粒子(如α粒子、β粒子和γ射线)并将其能量转换为电能的装置。按提供的电压的高低,核电池可分为高压型(几百至几千V)和低压型(几十mV—1V 左右)两类按能量转换机制,它可分为直接转换式和间接转换式。

更具体地讲,包括直接充电式核电池、气体电离式核电池、辐射伏特效应能量转换核电池、荧光体光电式核电池、热致光电式核电池、温差式核电池、热离子发射式核电池、电磁辐射能量转换核电池和热机转换核电池等。其中直接充电式核电池、气体电离式核电池属于直接转换式,应用较少。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温差式核电池和热机转换核电池。核电池取得实质性进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由于其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和寿命长的特点,而且其能量大小、速度不受外界环境的温度、化学反应、压力、电磁场等影响,因此,它可以在很大的温度范围和恶劣的环境中工作。

核电池推广难点

1、有放射性污染,必须妥善防护;而且一旦电池装成后,不管是否使用,随着放射性源的衰变,电性能都要衰降。

2、核电池造价昂贵。

3、能源转化率不高。

4、核电池民用的屏蔽问题

目前所使用的核电池都是α、β衰变核素,其粒子射程均比较短,并且做了屏蔽,正常使用时不用担心辐射问题,但是考虑到民用时存在的多种不确定性因素,核电池民用还是存在比较大难度。

由核电池引起的相关事故

美国政府在冷战期间,常制造可用上几十年的钚核电池,多年来已造出几十个推动卫星、行星探测器及间谍装置的核电池,但亦曾发生意外,释出有害物质祸及全球。

1964年,一枚导航卫星运载火箭失灵,导致卫星上的钚核电池爆炸,所释放的放射性物质散落全球,令人关注钚的应用。

1965年,喜玛拉雅山一队美国情报小组,在暴风雪下遗失了一个侦察中国、以钚作能源的装置。

1968年,一枚脱离轨道的天气卫星坠落太平洋,幸好联邦调查人员在加州对开起回完整的核电池。

1997年,美国太空总署准备发射“卡西尼”号土星探测器时,便有数百名示威者在场抗议,指出一旦发生意外,探测器的核电池有机会爆裂,最终导致数以千计的人因癌症而死。当局的专家现时指出,最新的钚核电池更能防止破裂,将危害人类的机会减至极低。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