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布式发电两大支撑:微电网技术与共享思维的解析

电子说

1.3w人已加入

描述

电力行业资深专家、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刘建新先生在“分布式发电与电力市场化交易”的主题演讲中表示:

“更多地利用分散能源必须要使用微电网技术,凭借微电网的运行控制和能量管理等关键技术,可以降低间歇性分布式电源给配电网带来的不利影响,在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方面起到有益的支撑作用,也带给我们物联网建设巨大的想象空间。”

以下根据现场录音整理,文中小标题为编辑所加,与业界朋友们分享:

大家知道,为了利用无处不在的分散在我们周围的光能和风能资源,在政策的引领下,光伏发电、风力发电产业发展迅速;为了利用分散的再生能源,加快发展分布式电源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

但是,现在的发展不如人意。

在设备制造上,光伏的转化率、风电的制造质量还有待提高。

在系统集成上,分布式发电形式互补性不够,更多的是单一的发电形式,且微电网技术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在用电、住房结构上,我国的工业用电占70%,单一的发电形式满足不了工厂的要求;同时我国的建筑多为楼房,屋顶面积不大,导致分布式光伏发电的装机容量不大,再加上不稳定的特点,致使经营状况不佳,收入基本上靠太阳,靠补贴。

在商业模式上,对物权主体的需求关注不够,还停留在单一主体——投资、工程、运营、回报为一体的思维上,造成了建设管理成本的飙升。

在电网关系上,分布式发电在配网层面上运营,由于原配网是没有电源点的,现在成了有源配网,从而给配网运行带来不少技术问题,这也在某种程度限制了分布式发电的发展。

综上所述,以上种种问题都源于我们所从事的光伏、风电行业是新能源行业。从新能源的定义得知,我们开发的能源是以新技术为基础正在研究之中以便系统开发推广应用的一次能源。

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我们各自对分布式发电存在的问题有什么看法,这些问题都很正常,都是新能源推广应用阶段必然存在的问题,即发展带来的问题。

就深层次来看,在技术上,还不能支持目前的大规模生产并广泛开发利用,还不能像搞常规电厂那样甩开膀子干。换句话来讲,我们如果用搞常规能源的思维来搞新能源建设,就会制约分布式发电的发展。

首先应明确分布式发电的定位

我国的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决定了分布式发电途径。

我国主要的一次能源是煤炭,尽管存在排放问题,但我们不能不用它;同时我国又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工业用电比重超过70%,大量的负荷只能靠火力发电来满足。

这就决定了燃煤电厂处于主体地位,分布式发电处于补充地位。

我国80%风能资源分布于三北和东南近海,20%分布于中东部地区,其中大部分以集中开发为主;太阳能资源富集在西北和华北荒漠地区,也适宜集中开发。

剩下的分散性资源适宜分布式发电形式来开发,即利用分散资源、所发电能就地利用。这就表明了其细分市场是除工业用电外的居住及服务市场,即人的生活、工作环境的用电。

尽管我国人多且居住密度大,城市以高楼为主,屋顶能源场地有限,但是面对庞大的人口资源市场,分散资源的利用所带来的商机定会驱动人们去拓展这个市场。

可以展望,随着技术的进步,分布式发电作为我国能源利用形式的一种重要的补充,将有日益广阔的前景。

充分认识新能源技术的渐进性特征

因为新能源应用的较长时间处在过程研发的特点,客观上,它的技术是在应用中不断完善的。在一段时间里,技术创新特别是系统技术创新,对分布式发电的发展有着重要甚至是决定意义。

目前,我国的光伏等单项技术的应用,在政策的不断催生下已经全面铺开,有的指标已经处在一流水平,特别是建设成本已处在较低的水平上,产业的发展速度令人瞩目。

但它毕竟是新能源,相对于常规能源来讲,技术成熟的空间还很大,还不能甩开膀子干。

当前,光伏发电受光照强度的影响很大,其工程应用的转换率不高且衰减率不稳,分布式电源入网也存在一些技术问题。

最主要的问题是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后,使传统的单电源辐射状网络变成了一个多源网络。配网潮流的大小、方向有可能发生显著改变,且由于其发电功率的不可控波动,给配网带来一系列新的技术问题。

例如,电压调整困难、继电保护误动作、谐波治理、配电网运行优化困难、计量合理性及安全的问题,等等。

这些问题,必须依靠技术进步及技术组合的系统思维方法才能解决。因此我个人认为,目前的问题是应用技术系统性不够。

理性的发展,应是政策的引导与技术的系统性进步协同联动,用政策带动技术上台阶,用阶段性的技术平台促使引导政策的进一步完善,从而创造商机,更大程度的利用好分散资源。

运用共享思维完善商业模式

如前所述,分布式发电的细分市场主要为人们的生活、工作环境的用电。

这个市场主体的利益诉求是分布式发电产业发展的内生的、根本的动力,满足其利益诉求是我们涉足这一领域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扩大电力市场化交易的前提。

为达此目的,我们必须要研究客户的需求,用共享思维方法来进一步完善商业模式。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