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的北京智源大会上,“AI教父”杰弗里·辛顿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如果青蛙创造了人类,现在的主导权会落在谁的手中?他以此警示人们关注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然而,一年过去,AI并未走向他担忧的毁灭之路,反而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荣誉——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
这两大奖项的颁发,不仅是对科学家个人的认可,更是对AI在科学研究领域应用价值的肯定。AI在物理学和化学领域取得的突破,展示了其作为强大工具的潜力,帮助科学家们解决了许多长期困扰的难题。
与此同时,英伟达在华盛顿举办的AI峰会也聚焦了AI的应用层面。英伟达企业平台副总裁鲍勃·佩特指出,世界正处于AI应用的边缘,AI正在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智能助理到机器人工厂,再到天气预测、癌症治疗和外太空探索,AI的应用场景正在不断拓展。
从诺奖的颁发到英伟达的峰会,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AI产业的发展趋势:从早期的算力层、模型层,向最终的应用层全面转型。这种转型的背后,是AI技术进步由“技术驱动”向“应用驱动”的转变。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转变呢?资本的介入无疑是关键因素之一。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科技巨头和投资机构纷纷加大对AI的投资力度,推动了AI技术的快速发展。然而,这种投入也需要回报。因此,AI公司需要在应用层面展现出真正的商业化能力,才能吸引更多的资本投入,推动AI产业的持续发展。
那么,AI产业革命将如何演进下去呢?我们可以借鉴宏碁集团创办人施振荣提出的“微笑曲线”理论来解释。在AI产业链中,底层服务商(如GPU制造商和云计算提供商)和应用层企业(如自动驾驶、医疗诊断等领域的企业)通常能够获得较高的利润,而中间的大模型开发环节则面临利润低、变现慢的困境。
为了摆脱这种困境,AI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开始尝试进行垂直整合。例如,英伟达参与了中游大模型公司Open AI的融资,微软、苹果等科技巨头也与Open AI深度绑定。这种整合有助于企业形成一体化的竞争优势,提高在AI领域的竞争力。
在中国,华为、阿里、腾讯、蔚小理等企业也在逐步推进AI产业链的垂直整合。他们从芯片制造、大模型训练到实际应用,都在进行全方位的布局和投入。
综上所述,AI产业革命的演进路径将是从算力层、模型层向应用层全面转型,并由技术驱动向应用驱动转变。在这个过程中,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将进行垂直整合,形成一体化的竞争优势。未来,谁能够率先实现芯片、算力、数据、模型、应用的统一,谁就能够在这场科技革命浪潮中占据先机,摘取“低垂的果实”。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