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80后华为Java工程师的故事

描述

写在前面:JAVA 是世界上最好用的语言;生活中唯一不变的就是改变;由内向外的是新生,由外向内的是打破。

一:西安与华为

我叫秦风(笔名)。从学生时代接触 Java 写第一行 “hello world” 至今已有十多年了,2011年正式加入华为西安研究院先后负责接入网、做自动化测试工具、分布式调度系统等项目。这里要吹嘘一下:能进入华为的人都是牛人,这样说是有依据的,当时我们接手的这个系统主要是用于分布式执行自动化测试脚本,起初只有十几台PC机,界面极其简陋,每次只能跑一个项目组的几千个测试脚本,和预期的要求差太多甚至不能支持部门的调度执行,这其中的原因和前人留下的坑至今想起都不禁哀叹。同年7月赶上JavaSE7发布, 我们六个人决定放弃 PC 机测试的方式,采取了云虚拟机的方式部署,从50台虚拟机到500台虚拟机的调试运维,经过近2年的探索尝试,最终我们的分布式自动化测试脚本,支持了整个部门超10w个测试脚本的调度执行。原先需要一晚上时间才出来结果,后面优化到2个小时跑完。这种效率的提升就是编程的力量, 这种改变就是JAVA 轻部署易调用带来的改变,JAVA 是世界上最好用的语言!

项目的成功让我憧憬着,照此下去,很快我就可以晋升到更高级的职位:高级软件工程师。多拉风头衔啊!从此以后,谈论起职业生涯我就可以说,“是的,我是高级软件工程师,在华为工作。”全村之光有没有。当我又在同一岗位工作了两年依然没有晋升,我才认清了现实。

我的工作主要是负责一个旧的自动化测试系统。它已经处于维护模式很多年了,但是由于负载的增加,已超出了负荷。它会经常悄无声息的死掉,或输出错误的信息。我需要花好几天的时间分析并找到原因,因为除了原始需求外,没人写过任何文档。我所做的所有工作中没有任何一项可以用数字度量。或者说所做的事没有直观的展示体现。

在华为工作了4年后,我选择了离开,当时很多人不理解,华为当时正在快速发展阶段,大把的晋升机会和优厚的福利待遇。不过这些都不能给我带来安全感,也许印证了那句话——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每天朝九晚五的生活,一成不变的工作内容,给人带来不是安全感。在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颠覆性变革的周期越来越短。安稳是个危险信号,总会带给人莫名的焦虑。如何突破自己,如何跟上时代的脚步,成为了几乎每天都会不由自主的问自己的问题。

二,北京与智能一点

有一天在朋友圈里看到一则关于AI的推文《用人工智能代替重复的工作》,第一反应是这不就是我想要找的方向吗(我居然想用人工智能机器人取代自己的工作/笑哭)。欣喜一阵之后,很快冷静下来,30岁,程序员都觉得大龄了,何况要转型到一个陌生的领域。

更何况已有妻小,所有的因素都不准许我再做近似疯狂的决定。那段时是我自我审视最多的一段时间,一度对人生有些沮丧,每个人的一生都有很多问题要克服、要解决,面对困境我们是选择放弃,还是迎难而上取决于我们自己。沮丧解决不了问题,担心受怕也不能改变现状,只有积极努力向前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在家休整的那段时间开始学习算法接触人工智能,一边找回快要荒废的数学、英语,另一边努力补充新知。就这样坚持了5个月的时间,利用可以利用的时间补充了很多“能量”。新的问题又来了,继续这样没头没脑的学,不可能成功,又不是搞科研,也没这机会。只有运用到实际的场景中才是正确的出路。

机缘巧合之下遇到了胡博士(智能一点创始人胡云华,通常我称呼“胡博”,他当时在西安做人工智能讲座),经过几次交谈,决定给我个机会试一试。自此我才正式接触到了智能一点,进入了这家进入了这家 AI 技术驱动的创新企业,来公司第一天就听胡博分享了《人工智能时代算法工程师如何成长》,收获还是挺多的,掌握一门甚至几门编程语言、数学、英语是基础。然后自学占10%,交流讨论占20%,工作中实践占70%。体会最深的就是满以为学了机器学习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有时在实际工作中还是脑袋一片空白。还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计算语义相似度,看过很多计算错误的情况,也许发现是错别字的问题,也许是分词的问题,还有可能是少了领域关键词。模型有很多为什么选择线性模型,不选择决策树,深度模型一定就适合你当前的项目吗?所以算法在结合实践才有意义。

天道酬勤。最初是跟着视频课程学习,从简单基础开始,有些技术可能需要不只一遍的学习。第一遍可能清楚了几个概念,第二遍搞懂了其中原理,第三遍就可以上手做几个简单的实验。在讲究快速学习的时候,一定不要忽略将其内化成为自己的,不然看再多也只是停留在表面。

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是一句什么时候都不过时的话。周边入行好几年的同事、CTO莫瑜(这里要着重介绍下,我们都亲切的叫他“莫大”,因为他不仅是 《编程之美》的作者,还是深度学习与Tense flow框架主编,之前在必应后来还做了哼唱识别歌曲的算法)、胡博他们看过的书和paper都不在一个数量级上,而且还在持续在努力。觉得能跟他们一起共事,并能在这一领域精进,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胡博从创立公司起,就一直在想如何带人和培养人,大家都说他“好为人师”。其实不然,这和他当年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带实习生、阿里带团队培养技术人才的经历息息相关。所以他提出了 Touch AI 人才培养计划,借助之前学术界的资源请来北大、清华、中科院大牛来讲课,让大家理论联系实际,埋头苦干也抬头看路。当然,还有CTO为我量身打造学习计划,点点滴滴,无比感动。虽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确实让我在往专业的方向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我也时常思考人生,如若有一天回首往事,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为梦想而努力奋斗过,即便最终不如你所愿,但享受了这一过程,也不虚此行。

这就是一个十年JAVA 工程师转型的故事,我并不擅长抒情,所以也没奢望它精彩,但我想把我转型的故事分享给大家,我知道有一群和我一样的人,或许此时此刻他们也在思考我曾经思考或纠结过的问题。如果我的转型历程对你有帮助和借鉴意义,将是我莫大的荣幸。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