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已经精确地完成光学天线的特征化,能将信号放大数百万倍

RF/无线

1787人已加入

描述

美国莱斯大学(Rice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透露,他们已精确地完成光学天线(optical antenna)的特征化(characterized),可望利用实现单分子传感器(single-molecule sensor)以及其他的先进非线性光学应用。所谓的光学天线是利用激光在金属电极之间的次纳米等级能隙(gap)诱导量子穿隧,号称能将信号放大上百万倍。

“天线是一种能与辐射互动的金属结构,并会因此产生振荡电压(oscillating voltage)。”莱斯大学教授Doug Natelson表示,“而在我们的案例中,电磁波就是光线(特别是实验所使用的785纳米波长),而且这些光波会让小型金属电极内的电子大量出现,在纳米能隙产生改变电压。在这个意义上,它实际上就是一种天线,但是针对光而非无线电波的天线。”

利用以上效应所制作的传感器,能通过控制电极间次纳米等级能隙的辐射强度来感应到单分子;根据莱斯大学研究人员的量测,这种精确度程度是比采用入射激光(incident laser)高出数十万甚至数百万倍。Natelson表示:“举例来说,紧密排列的纳米粒子已被用来充分强化粒子间能隙的电场,并实现单分子拉曼光谱仪(Raman spectroscopy)。”

紧密排列的金属电极可扮演光学天线的角色,是因为它们的电子能用激光来激发,诱导出电浆子(plasmon)——也就是自由电子集体震荡——其短暂的电磁场是入射激光的数千倍,但遗憾的是,这些电厂很难量测与特征化。而现在Natelson与博士候选人Dan Ward发现了一种相对较简单的方法,可量测光学天线的次纳米电极间的电场。

研究人员是将电极冷却到80开(Kelvin,约-315华氏度),同时量测较低频率的电驱动电流,以及较高频率的光学驱动电流,推断出电压放大的倍数。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