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量子点技术 应用于液晶电视中发光板部分的新技术

音视频及家电

735人已加入

描述

2013年,索尼公布了Bravia电视新技术“特丽魅彩(TRILUMINOS)”,这是一项应用于液晶电视中发光板部分的新技术。它可以让液晶电视屏幕显示的色域覆盖率达到NTSC标准的111.97%。但是关于这项技术的原理究竟是什么,和传统用芯片来模拟广色域的显示效果又有何不同呢?

不依靠多色 LED,不同直径的量子点给你精准的颜色

背光一直是LCD萤幕不可或缺的一环,良好的背光以及频谱表现基本上就决定了1片LCD面板的好坏。目前市面上的蓝光LED+黄色萤光粉的发光模式,虽可让人感觉到白光,不过缺乏红光和绿光使得混色较为困难。现在有种量子点科技可让蓝光精准的转换为红光和绿光……

量子点的结构及基础原理

一般而言,我们把长宽高皆在100奈米(约几个原子的大小)以下的材料称之为量子点或是奈米粒子(题外话:只有1维在100奈米以下称为量子井(奈米薄膜)、只有2维在100奈米以下称之为奈米线(奈米棒)),因为尺寸小的缘故,表面积和体积比起来相当大,作用快速,而且表面未链结电子也越多,活性越强。

若是将材料制成量子点的大小,则电子容易受到激发而改变能阶,与电洞结合后就会放出光;而后又发现,发出光的能量强度(波长)和量子点的大小成正比,越小的量子点所发出的能量越高、波长越短,越大的量子点发出的能量越低、波长越长(蓝移现象)。

这种状况称为量子局限效应,一般来说当材料尺寸很大时,电子能阶之间距离小(能隙小),可以用古典力学的方式解释。但是当材料很小时,诸如量子点的尺寸,其电子的能隙就会比较大,从而表现出与大尺度材料截然不同的特性。如矽本身为间接能隙,电子和电洞结合时不发光,但若切割至量子点的大小,矽将会变成直接能隙,通电后就会发光。

不同直径的量子点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藉由尺寸改变发光频率

无论你看不看得懂前面那一段,只需记住量子点直径越小、激发后的光波长越小(偏蓝),直径越大、激发后的光波长越长(偏红),由此特性我们就可以控制量子点大小,发出蓝、绿、红3种颜色光。更进一步的说,如果我们能够混合不同直径的量子点材料,甚至可以制造出类似太阳光、自然光那种连续光谱的光,或许未来有天能够完全取代目前的人造光源光谱不连续的现象。

量子点大小和波长的关系,(图片取自Nanosys)

3家厂商竞争制造

尺寸这么小的半导体材料制造困难,每年能够制造出几公斤的材料就已经是相当了不起的成就,而经常采用的材料为硒化镉CdSe、氧化锌ZnO,以蓝色LED光源照射在量子点上产生绿色和红色光。整合量子点至LCD面板中目前有3种方式,第一种就是直接以量子点取代黄色萤光粉,直接和蓝光LED封装在一起(On-Chip);第二种就是放在已经真空处理的玻璃管内,将玻璃管配置在背光源和面板之间(On-Edge);第三种就是直接做出1片含有量子点的薄膜,取代目前LCD面板里的扩散膜(On-Surface)。

世界上发展量子点技术的公司大致上可分为3家:Nanoco、Nanosys、QD Vision,Nanosys已经和3M合作制造出On-Surface的产品,称为QDEF(Quantum Dot Enhancement Film),由3M的保护材质上下夹着量子点材料,避免环境的影响导致QDEF的使用寿命减少,外传Apple也将在iPhone 6的面板中使用QDEF的技术。QD Vision则是商业化应用较为快速,已经在Sony新一代电视中采用On-Edge的方式整合(有TRILUMINOS Display字样的型号)。

QDEF可取代LCD内部扩散膜的功能,以及将蓝光转换为绿光以及红光。(图片取自Nanosys)

量子点除了当作萤光粉使用外,也可制作成OLED和 QLED,就看未来能不能大量量产和降低价格,赶快取代目前悲剧的W-LED。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