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金属互连中介质层

描述

以下文章来源于ICPMS冷知识,作者gz07apple

集成电路(IC)是由数亿甚至数十亿个晶体管组成,这些晶体管在硅晶圆上并行工作。但是这些晶体管若不能相互导通,它们就不能实现指定功能。而这些金属互连(Metal Interconnect)电路像是血管,确保电子信号在不同组件之间的顺利传输。金属互连中介质层(Dielectric layer)的作用,是防止不同金属层间的电子迁移,将不同金属层相互隔离,避免物质之间的扩散或渗透等。

先来看一张金属互连剖面图:

半导体

一、金属前介质层

剖面图中黄色区域为金属前介质层,即 PMD(Pre-MetalDielectric)。它位于衬底与第一金属层(Metal 1)之间,是保护有源区免受杂质粒子污染的绝缘介质层,其沉积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器件的性能。

半导体

随着半导体器件尺寸的逐渐减小,沉积金属前介质层时所要填充的线缝宽度也越来越小,深宽比越来越大,填孔能力成为沉积工艺优化的首要目标。工艺通常选择 TEOS(正硅酸乙酯)、PSG(磷硅玻璃)或 BPSG(硼磷硅玻璃)等材料进行填充,利用高密度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HDPCVD)或次大气压化学气相沉积(SACVD)工艺来制备金属前介质层。

二、金属间介质层

剖面图中灰色区域为金属间介质层,即 IMD(Inter MetalDielectric)。注意,无论金属前介质层还是金属间介质层,都属于层间介质层,即 ILD(Inter Layer Dielectric)。两者区分在于,金属前介质层位于衬底和第一层金属之间,而金属间介质层则是位于两层金属之间。 

金属间介质层能够确保每个金属互联结构的相互独立,防止串扰(Cross-Talk)。工艺通常选择采用二氧化硅或其它低 k 材料,如 FSG(氟硅玻璃)、OSG(有机硅玻璃)等进行填充。比如将硅基前驱体 OMCTS(八甲基环四硅氧烷)送入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反应腔,与氧气反应制备 SiCO(H) 低 k 材料薄膜。

半导体

半导体

电路导线电阻用 R 表示,寄生电容用 C 表示,由于 R 与导体的横截面积呈反比,C 与电容极板的距离呈反比,因此随着制程微缩,布线之间的距离减小,电容与电阻均变大,产生 RC 延迟造成信号失真,影响芯片工作速度。

半导体

降低 R 与 C,R=ρL/S,ρ 是电阻率,L 是导线长度,S 是横截面积,由于增大导体横截面积不利于制程微缩,因此降低 R 的办法是选取电阻率更低的导体,比如用铜替换铝,然而在采用铜布线之后,短时间很难选择其他导体完全取代铜来继续降低电阻。

半导体

C=kA/d,A 是横截面积,d 是介质层厚度,降低横截面积会导致电阻 R 增加,增加介质层厚度会导致间隙填充更加困难,因此降低 C 的办法通常是降低 k 值,采用低 k 材料替代 SiO2。低 k 材料的工艺壁垒在于保证薄膜较薄同时实现足够的机械强度、高均匀性等。

半导体

三、刻蚀停止层

铜互连工艺需采用大马士革结构与化学机械抛光(CMP)技术,通过刻蚀低 k 材料获得沟槽和通孔来完成双大马士革图形化工艺。为了对 RC 延迟的影响缩至最小,除了前面提到金属间介质层采用低 k 材料外,刻蚀停止层(Etch Stop Layer,ESL)材料的 k 值也应尽可能的低,从而降低金属互连的整体介电常数值。刻蚀停止层还可作为其下方金属导线的覆盖层(Capping Layer),也是金属扩散的阻挡层(Barrier Layer)。

半导体

过去刻蚀停止层材料通常选择 Si3N4( k 值约为 7~8),其厚度必须尽可能薄。近年来也有采用 SiCN(k 值约为 4~5)作为刻蚀停止层。 SiCN(硅碳氮)是兼具宽禁带半导体 SiC 和绝缘体 Si3N4 两者优点的新型材料,不仅具有高热导率、高热稳定性、抗压、抗辐射等特点,而且表面致密,对硅和二氧化硅都具有很好的附着性。SiCN 薄膜通常使用 4MS (四甲基硅烷)作为硅源、氨气作为氮源,通过 PECVD 工艺制备。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