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FIB-SEM与EBSD的结合应用案例

描述

三维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3D-EBSD)

 

在材料科学领域,对材料的微观结构进行精确分析是至关重要的。传统的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主要提供样品表面的晶体学信息,但对于三维物体的内部结构,这些信息就显得不够全面。为了深入研究晶粒组织、晶粒尺寸和界面等三维特征,科学家们发展了一种新的技术——三维电子背散射衍射(3D-EBSD)。

从二维到三维的跨越

 

对于大尺度区域的三维特征分析,机械切片技术是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在样品的不同深度处暴露新的表面,可以逐层分析材料的内部结构。然而,这种方法在处理小尺度区域时就显得不那么高效。为了克服这一限制,科学家们采用了扫描电镜(SEM)与聚焦离子束(FIB)的结合技术。

分析利器

 

需拥有多台先进的分析仪器,包括四台扫描电镜(SEM)、两台扫描超声波仪(C-SAM)、一台双束聚焦离子束显微镜(FIB-SEM)、X射线透视仪(XRD)等。这些高端设备为实验室提供了强大的分析能力,使其能够进行高精度的三维微观结构分析。

自动化与精确控制

 

在3D-EBSD的实施过程中,样品的放置至关重要。样品需要同时适合离子束切削和EBSD数据采集,这通常通过自动切换样品位置或保持样品固定不动来实现。通过不断重复采集EBSD数据和暴露新的表面,可以在分析区域内建立一个包含三维微观组织信息的显示图。

 

数据采集与分析

 

为了获得良好的分辨率,需要采集大量的切片数据。例如,图2所示的铜样品分析,就是通过在x, y和z三个方向以0.2μm的步长采集数据来实现的。这种技术不仅能够展现晶粒之间的界面,还能提供晶粒尺寸和形状的详细信息。金鉴实验室的专业团队能够为客户提供准确、可靠的材料性能分析,支持客户在研发和生产中的决策。

三维取向图的重建与处理

 

通过3D-EBSD技术,可以获得材料的三维取向图。这些图像经过重建和处理后,可以在X,Y和Z平面上展示截面,从而突出显示选定的晶粒。这种三维展示为研究材料的微观结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视角。

3D-EBSD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前景

 

三维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3D-EBSD)为材料科学领域提供了一种强大的工具,使得科学家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材料的内部结构。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3D-EBSD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为新材料的开发和现有材料性能的提升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