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芯片大厂加码“中国制造”

描述

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黄山明)近日,据外媒报道,包括英飞凌、恩智浦、意法半导体等多家全球性芯片大厂都公开表示,期望能够与中国买家建立更密切的联系,因此不少企业开始将生产环节放到中国本土,来更好地服务中国客户。
 
多家全球芯片大厂加大投入中国市场
 
今日,据日本媒体报道,德国芯片大厂英飞凌CEO Jochen Hanebeck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的客户要求对一些难以更换的零件进行本地化生产。这也是为何英飞凌要将一些产品转移至中国的制造厂,目前英飞凌在中国有自己的后端制造,这样便能够解决中国客户在供应方面的后顾之忧。
 
英飞凌早在1996年便在中国无锡设立了生产基地,该基地主要从事后封装制造。但英飞凌在中国还没有晶圆制造厂,因此会将部分芯片的前端制造交由国内晶圆代工厂。
 
与此同时,在今年的1月份,英飞凌新成立的销售实体英飞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正式运营,此外还在上海成立了产品开发团队,为光伏、充电桩、电动巴士等新能源应用提供定制化半导体模块。
 
不仅是英飞凌,此前汽车芯片大厂意法半导体CEO Jean-Marc Chery宣布,将与中国第二大晶圆代工厂华虹集团合作,计划将其40nm MCU交由华虹集团代工,目标在2025年底再中国本土生产40nm MCU产品,并认为在中国本地制造对其竞争地位尤为重要。
 
在2023年意法半导体便与三安光电合作,于重庆合资建设一座8 英寸碳化硅器件大规模量产制造厂。今年11月,该合资公司安意法的首期产线已完成点亮,预计达产后每年能生产48万片8吋碳化硅车规级MOSFET功率芯片,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主驱逆变、充电桩和车载充电器等领域。
 
此外,近期另一家汽车芯片大厂恩智浦执行副总裁Andy Micallef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恩智浦正在努力寻找一种方式来服务那些需要中国产能的客户,并表示恩智浦将建立一条中国供应链。
 
与英飞凌相似,恩智浦目前在中国拥有封测工厂,位于天津,但并没有晶圆制造厂。并且Micallef也并未透露未来恩智浦的详细计划,合理推测恩智浦将与英飞凌同样将部分芯片的前端制造交由中国本土企业来完成,这对中国本土的晶圆代工厂而言将是一个新的机遇。
 
目前恩智浦已经与多家中国汽车厂商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包括蔚来、零跑、理想等新能源汽车品牌以及传统车企,其中恩智浦推出的中央实时控制系统与BMS已在多家中国车企中搭载。
 
恩智浦还选择在台积电南京工厂的16nm工艺生产汽车MCU,与中芯国际保持合作,并在今年第一季度选择了第三家在中国本土设立的代工合作伙伴。
 
显然,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仍然在吸引着全球优秀的芯片企业,并且为了能够更好的服务中国本土客户,这些企业也主动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一起把“蛋糕”做大,互利共赢。
 
为何海外芯片大厂加码布局中国市场?
 
近几年,全球半导体的发展开始有了很大的变化,随着中美竞争日益激烈,让市场从全球化开始逐渐向区域化转变。中国、美国、欧盟等都开始加大对本土半导体市场的投入,但中国市场除了技术上在不断发展,其市场规模也令人瞩目。
 
以汽车产业为例,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24年11月,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43.7万辆与331.6万辆,环比、同比实现双增长,预计全年将达到3100万辆的规模,其中新能源汽车有望达到1300万辆。
 
庞大的市场,也让各大海外汽车芯片企业受益。比如恩智浦在2023年总营收超过100亿美元,而中国市场占比达到33%,是该公司的第一大市场。
 
英飞凌在2023财年中,中国市场约占其汽车业务收入的四分之一。到了2024财年,来自中国市场的营收占比从上一财年的25%上升至27%。意法半导体在中国营收也占其总收入的15%。
 
与此同时,中国芯片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预计2024年中国汽车芯片市场规模将达到905.4亿元。预测到2030年,中国汽车芯片市场规模将达到290亿美元,年需求量超过450亿颗。
 
同时,汽车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带动单车芯片需求的增长,如智能电动汽车的单车芯片搭载量远超传统燃油车,2022年智能电动汽车单车芯片搭载量为1459颗,预计2025年将达到2072颗。
 
反观欧美市场,进展缓慢。数据显示,全球新能源轻型车的销量为716万辆,同比增长22%,但海外市场新能源轻型车销量为249我那辆,同比增长8.2%,渗透率为10%,同比增长仅为0.5个百分点,增速远低于预期。
 
另一方面,中国目前正在从过去的人口红利向着工程师红利渡过。这让中国大陆的供应链具有非常大优势,比如在制造成本上,有相关机构调研显示,相同制程工艺上,中国大陆的代工厂价格通常要比海外头部代工厂低10%-15%。
 
并且如今许多中国企业在选择供应链时,已经开始更多侧重于中国本土的公司,加上当地政策扶持,让本土公司在竞争力上更具优势,这也促使海外芯片企业进行本土化的决心,以避免失去竞争力。
 
而一个更为重要的作用是,随着中国制造业长期的发展与进步,如今中国在全球半导体制造供应链中仍发挥枢纽作用,比如存储器半导体和系统半导体分别与韩国和中国台湾保持着紧密的生产关系。
 
不少海外半导体企业不断加码对中国市场的投入,不单单是看中了中国的广阔市场以及巨大的供应链优势,同时也是帮助其自身维护半导体产业链的稳定与完整,降低因贸易摩擦、地缘政治等因素导致的供应链中断风险。因此,综合考虑,本土化是这些海外半导体企业的最优选择。
 
总结
 
随着全球贸易环境的恶化,以及全球经济的下行。而中国市场经济活力的持续上涨,尤其是汽车电子市场的蓬勃发展,让不少海外半导体企业看中了中国市场的发展机遇。同时,中国从政府到企业都开始加重对本土供应链的重视,而海外企业为了保证竞争优势,以及维持供应链的稳定,进行本土化是最优选择。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