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碳表,帮助企业高效、准确能源管理

电子说

1.3w人已加入

描述

近年来,我国加速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但随着各地区、各领域、各行业对碳排放核算数据的需求显著提升,当前碳排放核算体系数据更新偏慢、核算口径不一、基础排放因子滞后等一系列问题也开始凸显。新形势下对碳排放统计核算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一致性、可比性和透明性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电碳表的应用价值:

碳排放计量的准确度大大提高:在智能电表上添加碳计量模块后,可以根据现实中的电力输送状况对碳排放来源进行追溯,高频度更新平均每度电碳排放的实时数值,从而实现对全环节碳排放的准确追踪和实时计量。实时掌握碳排放情况,用电企业可以更好地履行控制碳排放的责任,有关部门也能更好地评估减排成效,制定更科学的减排降碳措施。

实现碳排放大数据管理和可视化呈现:使用电碳表可以有效提升碳排放和碳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为系统掌握碳排放总体情况提供更有力支撑。同时作为智能物联电表架构的一部分,电碳表可以提升整个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实现更加高效、准确的能源管理。

碳减排主要策略

1.削峰填谷

根据用户用电规律,设置峰值和谷值,降低负荷高峰,填补负荷低谷,减小微电网负荷峰谷差,使发电、用电趋于平衡。

当微电网需求功率大于峰值时,储能系统开始放电。

当微电网需求功率小于谷值时,储能系统开始充电。

当微电网需求功率在峰谷范围之间时,储能系统待机。

根据配置的削峰填谷充放策略(一般为一充一放或两充两放),储能系统得以在低价的谷电时充电,在高电价的高/尖峰时段放电,可有效减少负载的用电成本。

能源管理

2.新能源消纳

在分布式发电系统至大化出力的情况下,当分布式发电功率大于负荷功率而出现余量时,多余电量优先存储到储能系统,并在分布式发电功率小于负荷功率时,储能系统在高电价的高/尖峰时段放电,既提高光伏就地消纳比例,又使得原本低价上网的电量,发挥更大的经济价值,降低用电成本,同时帮助企业减少碳排放。

能源管理

3.需量控制

在分布式发电系统至大化出力的情况下,如果负荷功率仍然超过设置的需量功率,则控制储能系统出力,平抑超出需量部分的功率,进而控制需量尖峰阈值,同时避免冲击类负载频繁启停,损伤供电设备和用电设备。至终以免造成基础电费超额支出,增加系统的经济性。

能源管理

4.有序充电

在分布式电源至大化运行的情况下,当并网点下网功率超过需量功率或者并网点的功率限值时,且储能无法调节的情况下,通过降低充电桩的充电功率或者切断可调负荷的供电,来降低负荷功率过高的情况。

安科瑞电碳表:助力绿色能源转型的重要工具

1.AEM96 “电碳表”是一款主要针对电力系统,工矿企业,公用设施的电能统 计、管理需求而设计的智能电能表;均集成三相电 力参数测量及电能计量及考核管理,提供上 24 时、上 31 日以及上 12 月的电能数据统 计。具有 31 次分次谐波与总谐波含量检测,带有开关量输入和继电器输出可实现“遥信” 和“遥控”功能,并具备报警输出,可广泛应用于多种控制系统,SCADA 系统和能源管理系统中。

能源管理

 

能源管理

2. 碳排放结算功能

12 组碳排放结算,分别对应其关联的电能(组合、正向、反向、净有功电能可选)及排放因子。

碳结算界面包含12组碳排放值及对应的排放因子,按上下键切换12组碳排放值按右键可修改关联的电能及排放因子。

能源管理

碳资产管理平台

碳核算是碳资产管理的核心,鉴于地区和行业的差异性,碳核算要针对环境不同的地区及工艺不同的行业充分核算边界,建立适用于产业园区、高能耗企业、制造工厂、公共机构等领域的核算模型。同时,平台可帮助企业打通碳交易市场的信息渠道,以碳核算的结果为基础,结合碳交易市场信息,辅助碳交易决策优化,协助用户获得碳收益。

Acrel-7000企业能耗管控平台根据以上原则来为企业用户提供碳资产管理,配合AEM96多功能碳电表或其它多功能电表,帮助企业完善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追踪,提供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计算,完善碳配额考核,促进节能降耗,响应双碳目标。

能源管理

 

能源管理

碳核算清单:核算各环节碳排放,生成核算清单。

能源管理

碳排放分析:统计碳排放情况及碳排结构。

能源管理

碳足迹管理:跟踪能源在输入、分配、消耗、生产各环节的碳排放情况。

能源管理

碳配额核算及考核:测算碳配额抵消及下年度碳配额,评定各考核对象的碳排放达成率

能源管理

数字化能源管理平台是碳资产管理的支撑,从传统的能源监测转变为碳监测,实现碳资产管理数字化;适用不同行业及地区碳排放核算,实现碳资产管理标准化;跟踪碳排放全过程,实现碳资产管理精细化;辅助交易决策优化,获得碳收益,实现碳资产管理专业化。

而企业积极进行产品碳足迹核算,主动提供碳足迹数据,有助于提升产品竞争力,带动上下游企业注重环保,也有助于全社会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审核编辑 黄宇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