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说
现今中国移动在市场中已运营几十年,竟争已到白热化,这个大国企难道还要坐以待毙吗? 还想靠别人来救命吗?在大的国家政策和宏观调控下,在行政权力支持力度持续减弱的形式下,运营商能够做得只能是通过提高行业竞争力,增强议价能力获得长远发展基础。而且运营商因牌照形成的垄断,远远没有通过开放市场自由竞争形成的自然垄断有力度。否则在即将开放用户新老同权、自由携号转网等业务后,运营商的日子可能会更难过。
一、强化“市场”意识和应对能力,增强资源配置能力
随着2016年5月5日,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广电)获得《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也就意味着中国广电成为继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之后,第四家在中国开展基础电信服务的运营商。中国广电拥有了进入宽带接入市场的牌照,并获得自建物理网络的资格。不过,目前中国广电的物理网络能力较弱。另外广电还没有申请无线通信业务牌照。1月24日,工信部正式发布了《关于移动通信转售业务正式商用的通稿(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公开对外征求正式商用意见。从《意见稿》看出,国内移动转售业务正式商用后,除继续对民资开放外,还将全面对国资和外资开放。这意味着具有巨量政商资源的国资和丰富运营经验的外资也可以申请国内移动转售业务牌照,开展MVNO业务了。2017年开始的“不限量”竞争,剔除积分兑换对收入的拉动等因素影响,中国移动今年1月份出现较大营收降幅,而且部分省市甚至出现了10%左右的负增长。
对于运营商的发展来说,最重要的外在因素就是两个,一个是市场,一个是计划。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培育市场主体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基础电信行业属于国家管控行业,需要国家正式发牌后才能经营。这种限制性经营特点,虽然部分具有“计划”属性,但是属于国家宏观调控的范畴。现阶段,一边是基础电信业务的有限扩容,一边是虚商的即将发牌正式扩充,一边是人口和政策红利的消失殆尽,一边是“不限量”的持续大幅降价竞争。如果说分营之初“计划”属性浓重,运营商有垄断色彩,那么经过二十来年的发展,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下,运营商的“市场”属性已经突出并占主导地位。
市场经济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等三大机制中,竞争机制是核心机制。产品价格是波动的,供求关系是变化的,而这一切只能通过竞争反映出来。运营商作为市场主体,要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努力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通过竞争从而推动行业社会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抢占更多的社会资源,最终实现通信行业配置社会资源能力的最大化。国家层面持续强力推行的提速降费,提速“提”的是企业竞争力,降费“降”的是社会总成本。实际上,也可以理解为,运营商对外界环境变化的灵敏反映所带来的商机获取,也就是运营商价值创造的过程。
二、探索多样融合创新,集聚价值再发现再创造能力
用死水一潭来形容混改前的中国联通,可能有些过分,但是这样能够更直接地反映其存在的问题。经过混改后,联通各种新招不断,最近更是推出了联通+腾讯+中信的三方新合作模式,并出现了部分良性结果。春节假期结束,三大运营商相继公布2018年1月份运营数据,值得关注的是,中国联通4G用户净增641.5万超越了中国移动的524.2万,实现了2018年的开门红。不知道这是联通的厚积薄发还是昙花一现。虽然在移动用户净增、宽带用户净增等方面还处于弱势,但是我仍然认为中国联通混改后厚积薄发的可能性更大一点。
国家的“三十五”规划确定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国家层面更是不遗余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三大运营商都认识到了创新的重要作用。只是都面临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这种创新从哪里来。微观上讲创新永远都讲不完。所以只能从宏观上说,运营商的创新。从创新方式来讲,一方面来自内部挖潜独创,一方面源自投资并购收割。从创新的方向来说,可以是互联网消费级内容,也可以是互联网企业级应用。而且在BATJ已经霸占了多数消费级内容的前提下,混改后形成的联通+BATJ+其他的模式,消费级应用市场集中度急速提升,客观上形成了壁垒,而且有新垄断的可能。因此,进行互联网企业级应用创新,或许更容易突围并成功。
行业内一直有人认为运营商因缺乏“互联网+”基因,导致创新乏力。互联网+虽然是显学,但是并不是唯一。事实上,美英日韩等发达国家电信企业的运营经验,已经证明持续对标互联网公司只能是自寻烦恼,而且是运营商被持续唱衰的原因所在。所以,发达国家的运营商正持续加大向基础产业延伸的创新力度,演变成广告公司、家居生态公司等。另外,国内的互联网公司,在新零售的概念下,也在加大从线上向线下传统产业的融合。拥有最近的互联网入口和信息化能力的运营商,抓住向基础产业融合的机遇,行业的整体竞争力才不至于被削弱,并逐渐聚集重新崛起的能力。
三、挖掘“数字经济”潜力,增强异业延伸扩展实力
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信息为关键资源,以信息网络为依托,通过信息通信技术与其他领域紧密融合,所形成的社会信息活动的经济总和。数字经济反映到通信行业,就是ICT。信息通信产业(ICT)本身及其支撑的各行各业都将面临着产业革新。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总量达到了22.5万亿,位居世界第二,占GDP比重达到了30.3%,就是三分天下有其一。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业态蓬勃发展,已经成为有效壮大新兴产业,强力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传统性增长和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支柱。
数字经济打破现有的市场格局,通信行业内外纷纷将视野投向ICT领域,关注智能机器控制智能机器的智能化潮流。宽带、泛在、融合的网络基础设施,已经成为经济社会运行的新型基础设施。积极抢占数字经济产业链中价值最丰厚的制高点,或者说在商业生态系统中占有主导权,或许正是运营商需要做的。通过寻求新的战略合作伙伴,发起一系列创新、并购、融合和重组等的活动。特别是结合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包括5G、区块链、AI等,实现IT和CT的深度融合。
我国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虽然有了较大提升,但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从2016年美日英三国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情况看,美国的59.2%、日本的45.9%和英国的54.5%,说明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现阶段,特别是在5G和万物互联真正到来前,运营商的ICT将由传统的卖通道,包括卖语音、卖终端、卖接口、卖带宽,过渡到卖内容,包括卖鉴权、卖资讯、卖数据等新业务。而且这才是真正蓝海。
四、提高应用场景曝光度,打造“通信+”生态链
日前,有新闻媒体报道,中国联通已独家获得eSIM一号双终端业务试点批复,并即将在上海、天津、广州、深圳、郑州、长沙6城市推出这项创新业务。这则新闻最大的看点是,或者说对行业未来最大的颠覆性影响在于,eSIM卡采用嵌入式技术预装在设备里,通过空中载入,用户无需外置实体SIM卡。这将导致一个更大的问题,传统SIM卡与单一运营商网络锁定的限制将会被打破,以后没有实体SIM了,手机号码可能会更难出现在社会生活中。如果说运营商的语音和短信业务具有号码标记性,那么数据流量业务,则完全处于台后,没有曝光度,而且eSIM卡将会加剧运营商的后台“管道”属性。
通信行业专家宁宇曾写过一篇《电话号码会变得不再重要》,文章专门分析了手机号码消失的可能。不讨论这种可能性的大小和何时实现,这种预测至少指出了运营商未来可能面临的问题。移动通信时代,通过号码找到联系人,是对电话号码最核心的诉求。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终端的便利性让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接入互联网,手机号码的更大作用体现在应用注册。如果手机号码的显性作用持续变弱,那么运营商的价值将进一步限制于“管道”端。
移动通信时代和移动互联网时代,运营商的地位变化,就说明了这种生活场景曝光度的重要性。5G+NB之后的未来更是如此。现阶段,推动“通信+”实现通信能力的释放,以号码为基础进行连接整合,与各行业结合进行业务加载,把各类业务按照场景纬度进行整合和分类。包括教育、医疗、生产、物流、办公、政务等,通过“通信+”实现产品的推广和服务,满足用户业务需求。
电信行业的市场化程度之高、竞争之激烈已远远超出其它很多国计民生行业。运营商的降价幅度永远都无法与用户的期望值相匹配,而且是越降费,越挨骂。行业内曾有句话叫:你只看到我的精彩,你不知道我的心酸。而现在的精彩都给了互联网。未来运营商的精彩,还得靠行业整体实力的提升来争取。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