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华通如何冲破燃料电池发展困境

电池充电/放电

161人已加入

描述

摘要

作为国内燃料电池企业最具代表性的两家企业,新源动力与亿华通在技术和研发领域的思路值得同行去借鉴。

近日,国内燃料电池市场开始呈现出“多面开花”的现象。

福田欧辉揽获49台10.5米氢燃料电池客车订单;宇通客车也表示旗下氢燃料电池客车已小批量销售;中兴电工更是拿下了印度10亿美元燃料电池订单。

频繁的订单意味着国内燃料电池商业化进程开始“破晓”。而国内燃料电池产业的“繁荣”,

其实以新源动力和亿华通为代表的燃料电池企业,打破国内燃料电池产品“空心化”僵局的成果。

据了解,新源动力与亿华通都成立于21世纪初,依托“学院派”的燃料电池技术研究团队建立,并致力于实现燃料电池技术的产业化,与科研及应用单位都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凭借近20年的技术沉淀,这两家燃料电池企业不仅代表了国内燃料电池的最高水平,同时还具备了完整的燃料电池电堆生产技术。

但在燃料电池产业化发展的侧重点上,新源动力和亿华通又有所不同。

一方面,新源动力更加侧重于燃料电池技术研发(研发实力强于亿华通),应用实例几乎只有上汽集团;而亿华通则更加侧重于市场应用,在2017年入围推荐目录的22款燃料电池车型中,亿华通配套了宇通、福田、中通等11款燃料电池客车,占据半壁江山。

值得一提的是,说亿华通研发实力不如新源动力,并非空穴来风。因为亿华通配套的燃料电池仅仅停留在客车领域(客车燃料电池技术难度远低于乘用车),而新源动力尽管也没有一款燃料电池乘用车登上推荐目录,但与上汽多年的合作研发成果是摆在眼前的事实,相反,亿华通在乘用车领域并没有太多建树。

另一方面,在研发思路上,新源动力坚持完全自主研发,力争实现整个燃料电池产业链的国产化,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而亿华通则相对来说更加“开放”,在自主研发的基础上还积极与国外先进单位展开技术合作,实现双赢。

综合来看,在燃料电池技术上更具优势的新源动力,理论上更容易获得市场青睐,但换个角度,拥有更多市场应用实例与合作空间的亿华通,则更容易取得技术突破。

未来这两家企业的争锋,谁将更胜一筹还很难说,但作为国内燃料电池企业最具代表性的两家企业,新源动力与亿华通在技术和研发领域的思路还是非常值得同行去借鉴。

➤ 技术为王 新源动力领衔国内燃料电池技术

单论燃料电池技术,新源动力其实已经是国内燃料电池领域的NO.1。

据了解,新源动力成立于2001年,同年就将研制的200W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首次应用在电动自行车上,实现国内燃料电池应用从0到1的突破;到2003年,新源动力30KW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巴车就已经试车成功了,堪称国内燃料电池技术研究的领路人。

截止目前,新源动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技术近400件,其中发明专利达到250余件,国际专利10余件,现已初步完成产业化布局和15000kW/年的产能建设(年产500台,每台30kw)。

值得一提的是,新源动力不仅具备燃料电池生产技术,还一直致力于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发及生产,力争实现燃料电池产业链的完全国产化。

以新源动力在双极板上的创新应用为例,当前国际上的双极板主要分为金属和石墨两类,其中石墨板主要应用于大巴和物流车,其比能量仅为金属板的三分之一,乘用车基本都使用金属板,但金属板的表面改性是一大难点。新源动力自主研发的复合板专利采用金属和碳复合,其中碳用来引导气体流场,能将膜电极做到3A。

此外,新源动力还积极将燃料电池技术研究与产业应用紧密结合,在同相关企业的协同研发上,新源动力始终与上汽一同站在国内燃料电池产业化前沿。

2014年,上汽将新源动力燃料电池模块配套到荣威750,展开了“创新征程”活动,跑遍全国各地,考察我国地理环境和气候对新能源车影响。事实证明即便是在氧浓度10%的西藏,燃料电池汽车也可以行驶,证明了国内燃料电池汽车路线的可行性。

在荣威750的基础上,新源动力对燃料电池发动机进行了进一步的提升,配套给荣威950,能做到-20℃下正常启动,这款发动机又配套给上汽大通FCV80,寿命可达5000小时,实现了国内燃料电池企业的首次商业化。

➤ 市场占优 亿华通打下国内燃料电池半壁江山

就市场来看,亿华通在国内燃料电池企业中占据龙头地位。

在2017年进入推荐目录的22款燃料电池车型中,亿华通占了11款,占比高达50%,远远超过了“独角兽”宁德时代在电池领域的市场占比。

据了解,亿华通依托清华大学与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而建,从2004年以来始终致力于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的研发与产业化。2016年亿华通登陆新三板,成为国内第一家燃料电池上市公司。

尽管上文提到,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亿华通的技术研发实力不如新源动力,但这并不意味这其技术薄弱。相反,亿华通也拥有着雄厚的研发实力。而在研发思路上,比起坚持自主创新的新源动力更为开明。

一方面,亿华通积极自主研发,2005年就研发出第一代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并通过控股上海神力科技有限公司进一步完善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制造实力。(神力拥有燃料电池授权专利317项,发明专利135项,美国专利4项。)

另一方面,亿华通还积极与国外先进单位展开深度研发合作。2015年,亿华通与加拿大Hydrogenics公司建立合作关系,通过高度集成化设计,极大简化了与整车的匹配安装要求,同时兼顾产品后期维修性。近期,亿华通与Hydrogenics公司签署了第二阶段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燃料电池技术和推广应用多层次进行技术经验交流。

通过“内外兼修”的研发思路,亿华通研发的第三代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系列采用世界领先的干膜技术,具备实现零下30℃低温启动,零下46℃冷储存以及停机自动保护能力。同时还能够实现快速、无条件、无损伤启停,高度集成化、模块化、轻量化、远程监控与故障诊断等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亿华通的“开放”不仅仅体现在技术研究上,在市场开拓中,亿华通凭借多款燃料电池动力系统,被宇通、福田、中通、金龙、东风、中植、四方机车等国内主流整车厂选用。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