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汽车工程师的故事

描述

我这两年,年度的关键字都是“转型”。

我是一个汽车工程师。

平时关注汽车的都知道,当前汽车有两大风口,分别是新能源和无人驾驶。

我本来是在传统车企工作,16年初转型加入一家新能源车企,17年底又转型加入一家国内Top3的互联网公司做无人驾驶。

可以说,作为一名汽车行业从业者,我非常幸运(or不幸?)的经历了这两个风口。

回顾一下,最关键的那一步就是16年初转型新能源的那一步,我非常感谢那时的我做的正确的选择。

正好今天有空,跟大家聊聊。

完美的职业生涯起点

我大学毕业之后,没有读研,直接参加工作了。

其实主要是家里比较困难,当时就想能早点挣钱,减轻家里的负担。

毕业的时候进入了泛亚技术中心做底盘研发,也就是上汽通用汽车的技术中心。圈外的人可能不知道,当时泛亚在汽车行业里还是非常知名的,不夸张的说,在当时汽车圈的地位,有点像是大学里的清华北大,是很多人心中的梦想之地。

当年我们那一年招了很多人,大多数都是研究生,本科生很少,我就是其中之一。

虽然我表面上不说,心里还是挺得意的:学历低怎么了,不也照样能做研发岗?

当时感觉自己挺牛逼的,职业生涯的起点还是很完美的。

大公司的通病

刚进去的时候还是挺新鲜的,因为我大学也不是学的汽车专业,所有的东西都得重头开始学起。

那会觉得GM在我心中就是神,所有的一切东西都照单全收,确实学了不少东西。

但是过了几年之后,开始觉得不爽了。

一方面是觉得太不公平。

我当时在业务部门,承接项目的开发工作,还有一些部门是非业务部门,他们的工作就是支持业务部门。

名义上说是支持,但实际上就是大爷。

去让他们办点事,本来是分内之事,结果还得求爷爷告奶奶,去财务报销的那几个姑奶奶从来没给过好脸色看。

我们被业务考核指标压得喘不过气来,压力巨大,而有些同事,每天上班之后就是嗑嗑瓜子、逛逛淘宝、看看电影,清闲的很。

我们每天担心的是时间不够用,而人家每天担心手机的电量不够用。

最让人气愤的是,人家工资还不比你低。

当时我想到一个很贴切的比喻,他们就是吸附在公司身上的吸血虫,靠吸公司的血度日,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在给公司造血,而造的血有很大一部分是被他们吸掉了。

后来决定要离开的时候,我心里跳进来一个念头:你们这帮吸血虫,老子不陪你们玩了,你们再也不能吸我的血了,你们有本事也跳啊,看哪个公司愿意要你。

想到这里,心里爽的不行。

第二个问题是公司的扯皮现象太严重了。

出了问题,所有人考虑的问题不是去解决问题,而是想尽办法把问题往外推。归根到底,是因为怕影响部门和老板的KPI。

如果解决一个问题需要一个月,那么可能前29天就是各种推诿扯皮,剩最后一天来真正解决问题。

在这里,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指标就是看你能否很“硬气”的把问题挡出去,把自己撇的干干净净。有这种能力的人,所有人都佩服。

算下来,每天的工作内容,大概有一多半的时间是在扯皮。

还有一点就是心里的焦虑,越来越抑制不住了。

我工作这么多年了,一直负责机械系统的设计,但是随着汽车电气化发展,这个零件已经开始逐渐被电子结构取代了。而我的全部工作经验全部都在这个零件里了,到时候怎么办?

对于电气化的东西,我工作之后就再也没有接触过,学校里教的,早就还给老师了。即使现在去学,也不如那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学的快,以后职场的竞争力在哪里?怎么能避免当公司效益不好,裁员时不会首先被裁掉?

记得很早之前看过一个提问,说上世纪90年代的下岗潮的,很多回答里描述下岗失业后的情况非常悲惨。

我心里也止不住的焦虑,我怎么才能避免失业,这个问题经常在睡前想,想了一会就睡着了。

不算坎坷的求职路

转变的动力有很多种,但是最大的动力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恐惧,对未来的恐惧。

我那段时间心里慌得不行。

当时正好新能源造车如火如荼,我心想,能蹭个风口也是极好的。

正好赶上蔚来招人,我就去面试了。

那时候还是2015年下半年,蔚来虽然风头也还挺盛,但还远没有现在这么光鲜靓丽,当时办公楼还在一栋破楼里,是那种毛坯房的那种破,我心里感叹:卧槽,这也能办公。

面试的时候一个中国人和一个老外,我一顿猛侃,连说带比划(英语表达能力捉急),说到后来把自己都给感动了。

面完之后,让回去等通知,几天后告诉我说职位不合适,没通过。我因此失落了好几天。

对了,还有一点,蔚来前台接待的妹子长得挺好看的。

过完年,有个猎头给我打电话,说上海蓥石招人,我当时还没听过蓥石,以为是什么野鸡公司,听都没听过,就像拒绝,猎头接着说了一句,很多泛亚的过去哦,包括你之前同事某某。

挂了电话之后,我联系了下那个同事,因为之前也比较熟,简单聊了一下,说让我等offer吧。

没过几天offer发过来了,我心里纠结了很久。

一是舍不得泛亚的稳定,也担心新公司撑不了太久。

后来终于决定要去了,毕竟舍得给钱的这种冤大头公司真的不多。

大不了过几年再换工作呗。

最大的冲击

新公司的体制和流程和泛亚很像,圈内人称“小泛亚”,所以新公司几乎不用怎么适应,也没有什么入职培训,上午报道,下午就开始干活。

但是没过多久最大的冲击来了。

我之前奉为圣经的GM的那一套东西在这里不适用了。不是说GM的那一套不好,而是那一套只能在GM适用,其他公司都不适用,所以以前的所有的一切都不一定适用了,都要问个为什么。

这个观念的转换非常非常重要,甚至是对我影响最大的观念转换之一。

我由此意识到,无论是哪个公司,你在这个公司里掌握的所有知识和技能,都是为这个公司服务的。脱离这个公司,脱离这个环境去谈,任何东西都是要打个问号的。也就是说,今天你在这里说的话是对的,但是你到另外一公司说这句话就可能不对了,这是我当时最大的感触。

这种思维的转变,让我意识到我的思维可能被我的经验所禁锢了。

从那以后,我在思考问题的时候,经常问自己,虽然之前一直这么做,但这种做法就是最好的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我一直习以为常的观念,就一定是对的么?

它让我思考问题的时候,从更多的维度去思考问题,而不是固守以前的观点不放。毫不夸张的说,这是我目前为止最大的收获之一。

不怕路子野,只怕搞不定

还有一大收获是克服困难的能力。

首当其冲的是供应商体系的问题,供应商就是那些给开发零件卖给车厂的,比如鼎鼎有名的博世,大陆都是供应商。

之前泛亚的供应商都是全球知名的供应商,好多都是全球五百强的,而且都是供应商求着我们。很多民营供应商找我们,问能不能给我们一个机会。

我们心里其实是看上不他们的,觉得他们太Low了。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只是没想到会这么快。

因为到了蓥石之后,地位完全颠倒过来了,很多供应商不和我们玩了,甚至很多我们之前瞧不上的民营企业也是如此。他们嘴上不说,我其实知道,他们心里是看不上我们的。

但是没办法啊,项目要做,总得有供应商来供货啊。

于是,就找各种资源,去给各种之前连名字都没听过的公司打电话,用近似讨好的语气去争取合作的机会。

即使这样,闭门羹还是经常吃。一家不行,就换一家。脸面值几个钱。

好歹凭借“小泛亚”的背景,也有不少供应商愿意和我们合作。

也正是这样,走访了众多的公司,对整个中国汽车产业有个更深的理解。

之前合作的那些跨国供应商,光鲜亮丽,有点像是发达国家,而现在我们接触的,好的还有模有样,就像是发展中国家,差的就是惨不忍睹,就像是非洲国家一样。

走访过一家供应商,说是一个公司,其实就是一个家庭作坊,除老板外,全部员工就是一位助理,一对临时工夫妻,一个食堂工作人员(老板他妈)和一条狗(晚上看厂子用)。

这件事情,给我收获很多。最大的收获就是:

不管路子野还是路子正,老板要的是能搞的定。(还有点押韵,哈哈)

后面转型无人驾驶的历程,有时间再写哈。

作为汽车行业从业者,能亲身经历新能源和无人驾驶这两大风口也算是一件幸事。在这过程中,我经历了很多痛苦和辛酸,我非常乐意分享我的经历、感悟以及经验教训。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