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大型语言模型的广泛应用,人形机器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一趋势不仅为机器人的自然语言交互和自动化决策能力带来了显著提升,更为其商业化应用铺平了道路。在此背景下,国内汽车制造商纷纷涉足人形机器人领域,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加速在这一新兴领域的布局。
汽车制造商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供应链和应用场景的高度一致性上。在供应链方面,汽车制造商所积累的软硬件技能,如自动驾驶软件、自动驾驶硬件、动力电池等,均可迅速转化应用于人形机器人领域。特别是在软件层面,自动驾驶领域所积累的算法技能,能够迁移至人形机器人领域,实现算法的复用和优化。
此外,人形机器人与汽车自动驾驶在核心过程上存在共通性,即“感知——决策——执行”。人形机器人的核心算法涉及环境感知、规划与决策、运动控制等关键领域,其中路径规划、运动轨迹预测等算法与智能驾驶算法高度相似。以特斯拉为例,其结合FSD自动驾驶系统算法模型和大型语言模型,构建的人形机器人算法系统,在智能驾驶和人形机器人领域的算法相似度高达60%。
在零部件供应与整合方面,汽车制造商同样具备显著优势。人形机器人与汽车在电机、传感器、减速机构、电池、冷却系统、轴承、芯片等部件上具有共通性。汽车制造商凭借深厚的硬件供应链资源、强大的成本控制能力和质量控制能力,能够迅速整合人形机器人零部件,形成量产方案。
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展策略同样适用于人形机器人领域。汽车制造商推出的首代人形机器人可能定价较高,但可通过应用于工业生产等领域,吸引投资并促进技术持续进步。随着技术迭代更新,最终实现智能化程度高且价格亲民的批量生产。
智能座舱作为提升车内人机互动体验的关键,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这一互动体验的实际执行者。例如,机器人可在车主进入车辆后提供多样化服务,如实时调节座椅、提供定制化娱乐内容等,甚至在停车后继续作为车主的随行伴侣。此外,机器人还能在车主离开车辆时自动识别并满足其需求,如提供紧急救援服务、自动开启车门等。
特斯拉、小米、比亚迪、蔚来、小鹏、广汽和奇瑞等汽车制造商均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展开了积极探索。特斯拉凭借自研能力和鲶鱼效应,不断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的革新;小米则通过自研人形机器人CyberOne和投资机器人领域企业,加速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商业化进程;比亚迪在自研和投资两方面同时发力,成功研发出多种机器人产品;蔚来着重构建人形机器人在汽车制造业的应用场景;小鹏汽车推出采用自主研发图灵AI芯片的人形机器人Iron艾伦;广汽集团自主研发了可变轮足移动结构的GoMate机器人;奇瑞汽车则与AI公司Aimoga携手合作,共同研发了Mornine人形机器人。
作为未来智能终端的关键形态,人形机器人能够与汽车制造商的智能化战略产生协同效应,完善企业的产品生态系统,并提升汽车制造商的科技创新形象。随着人形机器人在自动化工厂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汽车制造商将迎来新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机遇。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