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风向转了,《广汽董事长曾庆洪:首发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万言书》里面有很多有很多的论述:
问题
国内电池企业与产业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差距
由于研发积累、研发投入量、技术路线选择等原因,国内电池企业的产品竞争力与国外电池企业仍存在差距。松下、三星、LG等国际一线电池企业的锂电研发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已起步,而国内电池企业基本是本世纪初开始。在研发投入上,LG化学、三星SDI、松下等企业2017年的研发投入分别为35亿元、28亿元、20亿元,而国内最大的动力电池龙头企业宁德时代同年研发费用仅约十多亿,国内其他企业的研发费用差距更大。
在技术路线选择上,国内电池企业曾经的技术路线是磷酸铁锂,虽然在安全性和寿命有优势,但不能满足新能源汽车越来越高的能量密度要求,正逐步转向三元正极材料的锂电池,而日韩等电池企业起步就是三元体系,在相关领域的积累更久。
基于以上原因,国内电池企业在设计、生产工艺控制等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差距,由此导致国企电池产品在一致性、自放电率等方面差强人意,使用体验不及国外先进产品。差距的存在要求我们积极向国际先进企业学习。但由于政策限制等原因,当前因为种种原因,海外电池产品在国内市场使用受限;虽然松下、三星、LG等海外电池企业已在华合资设厂,但却选择国内实力较弱、无锂电技术积累或者锂电领域发展意愿弱的企业无锂电技术的企业或单位作为合资伙伴,不利于发挥国内行业的技术吸收和进步。
建议
适度放开产品竞争,支持国内外电池企业技术合作。一方面,建议让国外优质动力电池供应商参与市场竞争,这样既有利于提高电动汽车性价比,强化中国电动汽车影响力,也有利于倒逼国内企业在电池上加强研发投入,促进行业发展。另一方面,支持国内整车厂或电池企业与国外先进动力电池厂家建立合资企业或合作企业,促进国内汽车行业以及电池行业对国外先进电池技术的引进、消化与吸收。
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行业走到2018年,里面有很多的故事。里面牵涉了很多的风口,韩国电池当年来一波价格战,当时的价格据称以1.5元Wh的价格来锁定了不少的车企,大有攻城掠地的情景,抢占中国的主要大巴和乘用车客户。
这个架势多吓人,家门口摆来大炮,分明要以大欺小,通过在韩国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下扩充的产能和投资,往国内使用价格战来攻下市场。
韩国吸收、引进锂电技术后,利用韩国财团优势和国家力量支持,以三星、LG为代表,韩系锂电快速扩规模、上产能、压价格、抢市场,快速进入中国、欧洲、北美等市场。韩国财团的低价打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三星与LG以国家级公司的体量向外扩张,以低价策略开拓海外市场,发动持久的价格战,试图用倾销手段击溃中国和日本竞争对手。 中韩企业的材料、制造成本基本相当,韩国企业在动力电池竞争中,采用亏损战略清洗对手,争夺和垄断国际市场,再提价赚取长远的高额利润,这一招数的强大杀伤力,韩国人在液晶面板、计算机内存上已经得到成功应用。
备注:韩国人在内存上的战略在2017年得到完全的实践,内存价格疯涨啊,亏小钱赚大钱
2015年10月,三星SDI和LG化学在西安和南京的工厂先后竣工,前者生产线涵盖了汽车动力电池单元与模块,年产动力电池数量足够装配4万台新能源汽车,未来还将增加生产线,扩充产能;后者初期能满足5万辆新能源汽车的电池供给需求,争取到2020年将生产规模扩至目前4倍以上,两者明年都将实现量产。
往事如昨日
而如下图的这个事情,触及了底线,很多事情还是要服从大局的。这个事情就成了一个战略的制衡手段。
然后出现三元电池不能进客车,然后出现电池行业白名单
然后“韩国三星和LG未进入汽车动力电池目录“,先凉着吧。
连带着日本的电池也要冷处理
这一冻就是2年,2016年和2017年都是中国电池的天下
GGII:2017年中国动力电池产量44.5GWh 产值725亿元
备注:有友人谈到CATL 2017年的电池产量已经达到了12Gwh,达到了全球第一,数据源实在比较多,装机量应该考虑在10GWh,加上外面看到1月和2两月的装车量,这个12GWh是可信的。
时至今日,很多的问题已经不是电芯生产本身,而是矿产资源的问题
到2017年底,该来的还是来了。而2018年,冬奥会发生的故事,还是让我们看到东亚还是可以好好处理的,剑拔弩张的事情虽然存在,但是生在这里跑不掉,万一Nuclear Weapon真是解决不好,这事情中韩朝三输,这种局面就不是什么电池、汽车的事情了,过日子安全是第一位的。
接下来韩国的电池呢?
如前所述,国内电池企业在设计、生产工艺控制等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差距,由此导致国企电池产品在一致性、自放电率等方面差强人意。从这个层面来看,很多事情也是可以谈的,在一个很重要很正式的场合提出来,这个事情很微妙呢。
小结:很多事情看看就可以了。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